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東北拉響人口警報:加速減少已影響經濟復蘇

2015-07-15 07: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統計表

  東北拉響人口警報

  本報記者 李新玲 張瑩 呂博雄 陳墨

  董程越來越覺得孤單,早晨一起鍛鍊的人越來越少。30多年前一起進廠的夥伴,現在大部分都離開了,有的幾年前就到北京、天津、深圳重新找工作,還有很多人去“關內”給孩子帶下一代。

  “原來小區周圍好多飯館,幹得好的,吃飯時都擠不進去,這兩年人少了,飯館關了不少。”董程是齊重數控(原齊齊哈爾市第一機床廠)的職工。該廠鼎盛時號稱萬人大廠,近些年經過系列調整現在只有1000多人。他所住的順意小區,今年以來周圍關掉的飯館就有八九家。在房産交易網站上,這一帶二手房平均價格也從去年的5500元降到今年的4800元左右。

  “人少了。老人都各自想辦法走了,年輕人來得也少了。”董程的同事有管廠裏宿捨得,十多年前,大學畢業生分來的時候,五六百人把宿舍擠得住不下,現在少多了,只剩100多人。

  位於黑、吉、內蒙三省區交匯處的齊齊哈爾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也是商品糧、畜牧業基地。包括第一機床廠、第二機床廠、一重、車輛廠等在內的“七大廠”造就這座老工業城市的輝煌,如今只有一重和車輛廠效益尚可。董程的工資也從2010年開始不斷下降,現在拿到手的不到1000元。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到北京工作1年多,工資不高,租五環外的房子,非常辛苦,回到齊齊哈爾又找不到工作。董程不願讓孩子待在家裏,不斷勸他南下,去天津或者乾脆去深圳找工作。

  根據齊齊哈爾市統計局數據,按戶籍人口統計,2014年齊齊哈爾市共遷入48075人,遷出85854人,凈遷出37779人。對比2013年統計數據,齊齊哈爾市戶籍人口凈流出數量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趨勢。

  不僅是齊齊哈爾,整個東北地區都是大量人口流出。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萬,減去流入的人口,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出180萬。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入36萬。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東北人口在加速減少,並已嚴重影響到其經濟復蘇,東北人口危機的警報已經拉響!

  超超低生育率低於日本

  趙艷華的工作越來越輕鬆,因為出生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少。趙艷華是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分娩室護士,從1984年開始,31年裏不知有多少個嬰兒經她的手來到這個世界。

  今年正月初七,中國青年報記者見到趙艷華。産科一層樓顯得空空蕩蕩,走廊上只有護士站的幾位護士,病床也空了一大半。當天上午只有一位産婦分娩。趙艷華翻著《分娩登記簿》:“現在一個月只有五六十個嬰兒出生,而在我剛參加工作的1984年,一個月出生的嬰兒有兩三百。”

  “1984年,分娩室一個班(早8時到晚6時)是3個護士,現在1名護士就足夠了。”工作越來越清閒,績效獎金受到了影響。趙艷華説,現在已經沒獎金了。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生育率分別為1.03%、1.03%和1.0%,遠低於全國水準的1.5%,僅比北京、上海等極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和韓國都要低。按照國際標準,低於1.3%被稱為“超超低出生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育政策經歷了一個從鼓勵生育、節制生育、限制生育、計劃生育的過程。由於東三省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城鎮化水準較高,工礦大型企業多,計劃生育執行較好。趙艷華的小孩已經長大,很喜歡孩子的她從來沒想過生二胎:“因為知道國家政策不允許。”

  黑龍江省社科院的羅丹丹在《黑龍江省人口發展問題分析及對策》中,梳理了一系列數據:“2000年以來黑龍江省人口出生率一直在1%以下,全民進入低生育水準階段,2012年為0.73%,2013年為0.69%,201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8%,與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相比,長期以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僅高於吉林省和遼寧省。”

  東北的少子化也在羅丹丹的研究範圍之內:“2012年黑龍江省0~14歲的少兒人口為452萬人,與19年前的1993年相比減少了429.6萬人,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4.2%下降到11.8%。少兒人口大幅減少降低了人口撫養比,少年兒童撫養比從1985年的48.5%下降到2013年的14.9%,但也帶來了勞動年齡人口的不斷減少,幾年前黑龍江省就出現了民工荒和用工荒。”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