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萬達萬科謀劃千億級深度合作

2015-05-16 12:59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球商業地産龍頭萬達和全球住宅地産龍頭萬科一見鍾情,昨日宣佈牽手。不過,雙方此次戰略合作並不僅是“合作拿地、共同開發”,“住萬科好房、逛萬達廣場”那麼簡單。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透露,雙方合作不限于國內,也將在全球展開,如果雙方接下來的談判能達成一致,將是超過千億級規模的巨大項目。他還表示,雙方的合作不涉及上市公司重組,而是上市公司旗下成立項目合資公司。

  門當戶對 一見鍾情

  在王健林看來,萬達和萬科會走在一起,是雙方戰略轉型的不謀而合。

  “萬達從2014年開始力推輕資産模式,逐漸把企業的收入和利潤轉移到服務業方面,包括文化、旅遊、金融等,而萬科也在尋求轉型新模式,於是兩家不謀而合,選定一個良辰吉日就簽約了。”王健林説。

  而在萬科集團總裁鬱亮看來,與萬達的合作是門當戶對,一見鍾情。“兩家企業都姓萬,企業創始人都姓王,都是1988年開始做房地産,27年南來北往,一個在住宅稱王,一個在商業稱王,兩家走在一起,特別有緣分。”他説。

  據了解,未來雙方的合作主要會通過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的形式來進行,即由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萬達開發項目中商業部分,以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雙方也表示將共同探討基於現有項目進行合作開發的可能性。

  雙方均表示,此次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是一項長期計劃,未來雙方將各自成立由集團高層領銜的協調小組,互相交流項目合作資訊,並確定具體合作安排。由於萬達和萬科都有海外發展計劃,未來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國內,也將在全球展開。

  不過,王健林則進一步指出,雙方合作絕不僅限于萬達廣場周邊土地的開發,雙方還在探討更大規模的一種新的戰略合作,如果雙方接下來的談判能達成一致,將是超過千億級的巨大項目。

  白銀時代 結盟開始

  在鬱亮看來,行業白銀時代到來的最典型特徵是結盟的開始。

  “今年以來全國買地最多的不是傳統房地産商,而是金融機構,或者表面上去拿地,背後都是金融機構在支援,跟金融的結盟是結盟發展中的一個新趨勢。而萬科與萬達的合作代表著行業內結盟的開始。”鬱亮説,過去黃金時代的房地産做法是跑馬圈地,自由生長,而到了白銀時代,任何一家發展商都不具備全部的優勢和資源,來滿足白銀時代的需求,發展商需要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共同面對白銀時代的挑戰。此次合作也是雙方在白銀時代戰略轉型的需要。

  王健林也表示,過去雙方模式差異性不大,在供不應求的時代,大家就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而現在合作時機成熟了,雙方也有了合作的心態和心理,體現了兩家公司的胸懷,也開啟了行業嶄新的模式。今後行業裏不單有競爭,更多的是合作,從競爭走向競合,競合不是簡單的抱團取暖,而是強強聯手,各自利用自己的優勢,産生更大價值。

  一南一北 有待磨合

  對於萬達和萬科的合作,業內人士認為,既有好處,也存在問題。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産研究中心總經理陳曦認為,“兩萬”的“輕資産”轉型方向明確,兩者的結合可讓兩個品牌在品牌輸出領域更加立體、更有競爭力,但未來有兩方面值得關注。

  “第一是在文化層面,萬達是一家強調軍事化管理、有霸氣的企業;萬科則比較講究人性化或者説比較秀氣的企業,兩家‘一南一北’企業,在文化上是擁有不同的基因,合作中必然需要一定的協調與磨合。”陳曦説,第二是在住宅和商業兩種産品的特質層面,住宅産品的定位、包容性和表現形式相對不如商業産品寬泛靈活,“兩萬”聯合品牌如果下沉到二三線城市之時,可能萬達産品的價值會比較穩定,萬科的品牌溢價則會顯得有一些弱。

  CRIC研究中心研究員朱一鳴也表示,“兩萬”合作後,在海外發展的空間最大,同時在國內拿地議價能力提升,但合作可能産生三方面問題:一是國內合作範圍有局限,因為雙方原有佈局不同,萬科未必會參與到每一個萬達未來計劃進入的三四線城市項目中;二是存量項目的社區合作沒有想像中的美,萬達商業運營積累的商戶品牌與萬科業主資源在層次上有差異,要實現對接和落地很難;三是話語權的爭奪,合作後,雙方在新項目的協調佈局、出資比例、利潤水準及分配等問題,當萬達王健林的戰略果斷性及執行力,遇上萬科職業經理人的全面權衡及相互制衡,將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記者 張達)

[責任編輯: 李桂英]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