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創新低 分析稱樓市3月有望復蘇

2015-03-12 09:0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創新低 分析稱樓市3月有望復蘇

  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多項數據顯示,樓市指標下行態勢未變。房地産投資、商品房銷售以及土地購置等幾項重要指標均出現同比增幅下滑。

  業內分析認為,從1-2月數據來看,房地産市場調整持續,房地産市場很難全面復蘇,特別是庫存積壓非常嚴重的三四線城市。2015年樓市分化將會十分明顯,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説,在3月份市場的慣例旺季,成交會有一定幅度的釋放和復蘇。

  銷售下滑庫存激增

  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8786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較去年全年回落0.1個百分點。翻閱該項指標的歷史數據發現,這一增速也創下了至少兩年來的新低。與此同時,今年2月份,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為93.77,比去年12月份回落0.16點。

  從銷售數據來看,1-2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87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3%。商品房銷售額5972億元,下降15.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7.8%,住宅銷售額下降16.7%。

  由於銷售面積和金額的下降,房地産庫存隨之上升。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3922萬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175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1493萬平方米。

  對此,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表示,從1-2月份的房産投資角度看,依然處於下行態勢。但這樣一個下滑態勢總體上符合預期。受去年9·30新政、11月降息等利好刺激,部分市場成交在此前2014年年末已經得到較好地釋放,今年1-2月的樓市受到春節假期的影響,使得市場成交會出現一個斷崖式的下跌。但這樣一個態勢是暫時性的,隨著市場逐漸回暖,預計3月份就將面臨市場的復蘇。對於一些重點一二線城市而言,成交反彈力度會更大。

  土地成交金額大降三成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看,1-2月份,房地産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77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1.7%;土地成交價款69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0.2%。

  北京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這與政府供地節奏有關。

  “全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出現一個明顯的負增長,關鍵在於2014年1-2月份很多房企都在積極做土地儲備,所以使得今年土地市場相對低迷”,嚴躍進表示,預計在3月份兩會後,一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在降息等影響下出現小陽春的可能性很大,房企也將會繼續在一二線市場競爭優質土地。

  劉曉光:房地産行業不會大起大落

  ■ 對話

  近日,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就當前房地産行業市場現狀及面臨的形勢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

  新京報:宏觀經濟指標持續下滑,這對房地産行業有何影響?

  劉曉光:2014年宏觀經濟形勢對房地産行業衝擊較大,銷量和凈利潤有所回落,中小型房地産企業出現虧損甚至倒閉。因為整個宏觀經濟下滑,涉及諸多方面,比如GDP增速下滑,涉及出口、消費和投資。而如果基礎投資下降的話,GDP肯定下降,因為這一指標佔比較高。房地産作為基礎投資的一種形式,肯定也受到影響。

  新京報:去年對房地産行業來説,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劉曉光:最大的困難是由於宏觀經濟形勢低迷造成了房屋銷售量和銷售速度放緩。小型房地産企業不行,資金鏈斷裂,出現虧損甚至倒閉。

  新京報:你認為2015年經濟走勢如何?對於房地産行業來説,2015年形勢是否更加嚴峻?

  劉曉光:2015年經濟形勢依然不太樂觀,依然會很難。對於房地産行業來説,應該是穩健發展,不會大起大落。

  新京報:2015年你對房地産行業信心如何?

  劉曉光:和去年差不多。我們注意到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投資産能過剩,投資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同時,宏觀經濟面臨經濟“新常態”、居民收入有待提高、優化經濟結構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我的觀點是:2015年大型企業也會面臨嚴峻挑戰。

  新京報:你預計今年房價走勢如何?

  劉曉光:今年房價將穩中有升,不會下降也不會暴漲。理由是:第一市場調控依然存在,第二保障房數量也在上升,第三購買者越來越理智。

  記者 金彧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