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滴滴快的情人節"閃婚" 網際網路競爭別忘"初心"

2015-02-15 10:1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張倩怡

  “又相信愛情了。”昨日,情人節的浪漫氣息中,滴滴、快的這兩家曾經水火不容的打車軟體公司宣佈“閃婚”。合併後的新公司估值或超過百億美元,超過此前百度以9.1億美元收購91無線的規模,成為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並購史的最大一單。在頻頻爆出“封殺門”之後,這起合併對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模式或將帶來深遠影響。

  滴滴主動開啟“情人節計劃”

  就在一天前,無論是滴滴還是快的方面,面對媒體的輪番“拷問”,仍是咬準一個態度,“否認合併傳聞”。然而24小時未到,卻給了用戶一場情人節的“驚喜”。

  昨日上午,快的打車與滴滴打車聯合發佈聲明,宣佈實現戰略合併。合併後的新公司將實施聯合CEO制度,滴滴打車CEO程維及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將同時擔任聯合CEO。昨日,雙方都並未公佈新公司股權架構及估值,稱將在春節後的發佈會上披露。不過有投資人士分析,目前滴滴、快的的估值都在35億美元左右,新成立的公司估值將達到百億美元。

  兩家曾經打得“你死我活”的公司為何突然牽手?記者了解到,此次合併是由滴滴方面牽頭,而如今擔任滴滴總裁的柳傳志之女柳青成為了關鍵人物。曾在高盛就職12年的柳青曾成功操盤了多個並購案例,此前她就職滴滴就被業內解讀為滴滴或開啟上市進程的一個信號。

  這個合併項目在滴滴內部被稱為“情人節計劃”,在今年的1月21日啟動,此前柳青和滴滴打車CEO程維都已去過總部位於杭州的快的公司,雙方的管理團隊有過多次接觸。

  柳青表示,此次合併是由滴滴、快的雙方管理團隊主導,雙方團隊都有比較強的個性,不是外界此前傳的那種資本方博弈。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則在內部郵件中表示,“合併是雙方所有投資人共同的強烈期望”,合併後上市也將會被提上日程。內部人士透露,合併後管理層團隊依然掌握著公司絕對控制權。

  對此,億歐網聯合創始人、O2O行業分析師黃淵普分析認為,資本驅動應該會是背後一大原因,“目前快的、滴滴均獲得了好幾輪投資,各方創始團隊持股比例實際上已經很小,資本方在其中有很大的話語權。即便創始人不願意合併,但資本講究的是套現盈利。”

  惡性競爭不可持續

  從爭搶計程車司機、乘客,到爭奪網際網路專車市場,滴滴、快的連續兩年的年末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補貼大戰。僅2013年年底面向打車軟體端口的現金補貼大戰,雙方就陸續“燒”掉了近20億元。

  “那是不是沒得補貼拿啦?”昨天上午,看到自個兒手機上彈跳出來的新聞,上班族李小姐的第一反應便是如此。她説,以往如果用滴滴打不著車,她便會使用快的,兩家還會在無車應答的情況下系統加價幫助用戶打車,“以後這樣的福利肯定越來越少了。”

  同樣有些喪氣的還有計程車司機。已經習慣和乘客聊“馬雲和馬化騰掐架故事”的鄒師傅説,對合併的事還“真是沒想到”。去年年初開始使用這兩款打車軟體,每天計算兩家誰給的補貼多一點,是鄒師傅的日常功課,“不過這陣子兩家補貼都少了”。

  鄒師傅還沒想好合併以後使用哪款軟體,在他看來,補貼少了會讓他減少使用打車軟體的次數,不過拉不著活時他仍然會打開軟體來接活兒,“總之還是讓我們方便不少。”

  曾經的補貼大戰使得雙方在打車市場站住了腳跟。2014年4月,滴滴打車公佈官方數據:從2014年1月10日至4月,77天的時間裏,滴滴打車共補貼14億元人民幣,用戶從2200萬增加至1億,日均訂單從35萬增長至521.83萬。而快的打車同月公佈的2014年1季度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快的打車覆蓋城市261個,較上一季度增長6.5倍;日訂單量超過623萬單,同比增長20.7倍;一季度已經實現接近千萬元的月度營收。

  “惡性的大規模持續燒錢的競爭不可持續。”昨日,呂傳偉在談及合併理由時直言。

  在業內看來,伴隨兩家公司合併,轟轟烈烈的補貼大戰或將宣告終結。滴滴投資人GGV紀源資本符績勳表示,合併帶來的優勢是,兩家公司可以停止補貼戰進行真正的創新。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也認為,雙方都已初步達到了發展乘客和司機用戶規模、培養其使用習慣的目的,打車軟體本身還只有廣告一種單一的收入模式,合併可以減少惡意競爭帶來的成本消耗。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