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發改委新年祭出重拳 高通為壟斷“紅利”買單

2015-02-10 15: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 萬方)持續14個月之久的高通反壟斷案於今日淩晨塵埃落定。發改委一紙約合60.88億元人民幣的罰單不僅創下反壟斷罰款的歷史新高,也延續了從去年以來就開啟的反壟斷“新常態”。

   近年來,我國反壟斷部門開始在汽車、奶粉、IT等行業陸續發力。有學者表示,越來越大力度的反壟斷調查非但不會影響投資和經營環境,相反,會使環境更加優化,是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

   高通認領天價罰單 為壟斷“紅利”買單

   10日淩晨,高通公司宣佈因違反中國反壟斷法律,將被罰款9.75億美元(約合60.88億元人民幣)。除繳納罰款之外,高通還需對手機專利授權行為和專利收費方式進行調整。高通方面表示,不會對發改委這一決定提出反駁。

   這項長期籠罩在高通身上的反壟斷“角力”早在2013年末就已開啟:2013年11月25日高通方面表示發改委已正式對其進行了反壟斷調查;2014年2月19日,發改委聲稱有行業協會和律師向其舉報高通涉嫌施價格壟斷;2014年7月24日,發改委稱確定高通壟斷事實……直至一年多後的今天,對高通的處罰決定終於靴子落地,結果並不出人意料。

   事實上,比起廣受關注的天價罰單,高通最在意的恐怕是其在華商業模式將應要求做出調整。據媒體報道,以往國內手機廠商每出貨一部手機,除支付高通晶片費用外,還要按照整機售價額外支付一定比例的專利授權費用給高通。而依據此次發改委給出的“由整機售價收取專利費改成收取整機售價65%的專利許可費”等整改要求,高通以往在華倚賴壟斷而獲取的鉅額“紅利”不啻將發生改變。

   在10日上午發改委召開的吹風會上,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透露了高通反壟斷案的部分處理細節。他表示,相關部門對該案件進行了公開透明的處理,高通也有權利提出復議、聽證,發佈處罰決定的時間也進行了詳細的商定。“這是我們行政執法人性化的一部分。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執法跟受檢查對象都有充分溝通,所以目前處理的反壟斷案件都沒有行政復議”,許昆林強調。

   而對於史上金額最高的反壟斷罰單,許昆林表示,初期高通認為罰款有點重,但是我方認為合理,最終高通公司接受了,罰款最終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平均匯率進行計算。

   另據其透露,之所以會對高通發起反壟斷調查,起因是2009年兩家美國公司率先向發改委舉報高通公司壟斷。而在2014年8月查案過程中,還有一家美國公司舉報高通公司,只得注意的是,舉報公司除了中國公司,還包括亞洲其他國家的企業。

   反壟斷風口再撕開 將成市場經濟“新常態”

   業界普遍認為,隨著高通處罰決定的落地,今年我國反壟斷調查的口子將再次被撕開。對於高通的處理過程,也無疑將為今後的反壟斷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微軟、奧迪、寶馬……一長串的涉案名單曾讓部分聲音質疑,中國的反壟斷調查有選擇性的將矛頭對準了外企。

   對此,李克強總理早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已經給出了回應。他強調,包括反壟斷調查在內的事中事後監管是依法、透明、公正進行的。這些舉措有利於中國擴大開放,讓更多外資、外國産品願意和敢於進入中國。這些措施絕不是針對某類企業,或者説是有選擇性的。

   中國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時建中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我國反壟斷已經進入了新常態,中國歡迎和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沒有改變,但是不管任何行業或者企業,只要存在壟斷行為就會被納入反壟斷調查和處罰。

   事實上,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反壟斷執法仍然處在初期階段,有專家預測,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未來涉及跨國公司的反壟斷調查案,在數量和規模或將進一步提升。

   而在今日的吹風會上,許昆林的説法似乎印證了這個猜測,“反壟斷的執法對中國意義重大,未來肯定要加強。”許昆林強調了反壟斷調查對於我國市場環境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需要依靠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不是依靠政策、撥款得來的,根本上需要公平競爭的環境。

   “中國市場今後會更加開放,我們歡迎世界各國的企業都能到中國投資和發展,所以我們的目的是恢復競爭秩序,而不是打垮任何企業”,許昆林呼籲。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