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就募集了近億元,這還是在沒有宣傳和渠道的情況下,通過口口相傳產生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近期某基金公司的一只新三板專戶產品閃電募集完成。據悉,從2014年下半年至今,投資者來自江浙、廣東、金融圈的高凈值人群,以及部分新三板挂牌企業人士,正成為新三板資管產品首批“吃螃蟹者”。
未發行即預訂一空
“現在客戶的認可程度相比去年已有明顯變化。”深圳某去年上半年發行一只新三板資管計劃的資管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他們的首期產品在去年獲得了50%的收益,目前第二批產品正在募集中。他介紹,2014年上半年,投資者對新三板的流動性和轉板問題,要麼沒有概念,要麼沒信心,首期產品的募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個月也只募集到3100萬元。現在第二只產品則有客戶主動上門咨詢預約,預計很快募集完成。
文章開頭所述基金公司,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募集到近億元。據悉,由于專戶產品不能進行公開宣傳,僅僅是在朋友間口頭推介,沒想到仍然供不應求。另一家有PE背景的九泰基金近期推出的一只新三板分級專戶產品更是火熱。其副總裁王玉介紹,九泰基金新三板分級1號即將推出,目前僅公布銷售計劃。但據了解,銷售計劃公布僅一小時,進取級全部份額即認購完畢並已超募(優先級不進行提前認購,僅在銀行渠道發售),目前九泰新三板分級1號專戶產品已被多家渠道爭搶代銷資格。據悉,該產品規模上限為1.5億元。王玉介紹,該產品是國內首只真正意義上在公募基金公司投研、運營和風控平臺上運作的專門投資新三板市場的分級專戶產品。
江浙土豪豪飲“頭啖湯”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新三板正處于價值洼地,制度性紅利較為確定。為了發展新三板,2014年8月,證監會推出新三板做市制度;2014年12月27日,證監會表示要擴大做市隊伍,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等經證監會備案後在新三板開展做市業務。據悉,2015年,新三板還有望推出分層制,部分質地較好的公司有望進入競價交易的標的范圍,且公募資金也有望入駐。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制度的推進,有望大大提升新三板的流動性。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協議轉讓變為做市轉讓的標的後,流動性改善帶來的估值提升空間大約在40%。從做市轉讓變成競價交易後,就與創業板、中小板的交易方式沒有什麼區別,估值可與它們媲美。”國壽安保基金專戶負責人胡文飚曾表示,“目前,創業板的估值水平已經達到68倍,而新三板頂多只有26至27倍。”上述深圳人士透露,其去年產品參與的6個項目中,有一家公司在下半年股價翻了3番。
據悉,目前已有寶盈、國壽安保、財通等5家左右的基金公司發行新三板專戶產品或資管計劃,投資者主要是高凈值客戶。上述深圳資管公司人士介紹,高凈值客戶以江浙、廣東、北京地區居多,金融素養較高,對新三板了解較早,此外還有財務公司也已介入。而胡文飚介紹,目前新三板專戶產品的客戶背景主要是金融圈人士,很多以拼團方式參與,還有部分本身是新三板挂牌企業的管理人士。“這類人群對新三板比較了解,明白提早搶籌的價值。”
小規模 快建倉 頻發行
隨著投資者教育的普及,業內人士認為,新三板產品短期內可能供不應求。但新三板專戶產品規模不能太大,目前已發的產品以1億元以下為主。寶盈基金的產品3000萬元,而財通基金近期發行的兩只專戶產品平均為4000萬元。
“即使產品供不應求,也不敢發太大。”該人士介紹,“規模太大,不僅募集時間變長,建倉時間也更長。”
業內人士透露,實際上,新三板目前要搶到好籌碼並不容易。部分公司採取的標的選擇策略是“做市商+定增+競價交易”,即在做市標的和未來競價交易標的中挑選,依靠做市商和分層制的背書來保證股票質量,但是做市標的較為有限。數據顯示,目前參與做市標的還不到10%,而分層制尚未推出。
還有部分則依靠定增拿低價籌碼。“但是很多定增只對做市商和核心員工進行定增,籌碼也很難拿。”一位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透露,“而且,每個項目頂多能拿到500-1000萬元的籌碼,所以太大規模的產品會拖延建倉時間。”
上述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介紹,他們打算採取“小規模、快速建倉、高頻發行”的產品發行策略。“大資金在新三板短期內還是比較難玩。”
不過,也有部分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將不依靠制度背書,而依靠投研能力挑選標的。因此,標的范圍能有所擴大。九泰基金產業投資部總經理鄭立昌此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其專做新三板業務的已有30多人,並已經對1500多家挂牌企業進行了深度研究,所建立的股票池達200多家。鄭立昌表示,制度溢價只能持續1至2年,隨著參與者的增多,之後仍然要依靠基本面研究能力來競爭。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