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新華網質問:計程車燃油附加費為何“堅挺”

2015-01-14 07:52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發文質問:

  儘管從2014年6月至今,國內成品油價格已出現十二連跌。但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與油價聯動的計程車燃油附加費卻“紋絲不動”。燃油附加費定價機制各地不一,且易漲難跌,引發公眾質疑。

  京津滬發改委稱

  “仍未滿足調價條件”

  記者調查發現,各地公佈的油運聯動政策不一,機制千差萬別,導致降與不降都有理。

  北京市發改委表示,根據北京市制定的相關標準,燃油附加費調價需滿足3個月內加權累計變動達0.8元/升,北京燃油附加費一直沒有調整,“就是未達到調整條件”。

  天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當成品油平均價格連續一年下調至每升5.5元以下時,才會相應調降燃油附加費0.5元,油價下調至每升5.2元以下時,才全部取消燃油附加費。

  上海市發改委表示,上海油價調整的週期是一年。上海交通部門回應,起徵點對應的是平均油價而非時點油價,即當年7月至次年6月油價,2014年7月至今平均油價仍高於6.43元/升,故不作調整。

  燃油附加費背後

  隱藏政府不合理收費衝動

  廣東油氣商會姚達明表示,計程車燃油附加費徵收的重要背景是近年來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一些地方給計程車行業進行補貼的政策。現在石油期貨價格近乎腰斬,而計程車燃油附加費的降價幅度卻遠低於此,漲快跌慢、只漲不跌的情況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

  記者了解到,燃油附加費“易漲難跌”的背後,潛藏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收費衝動。

  如南昌、濟南等不少城市的計程車已經使用價格更為低廉的天然氣,不再使用汽油,但附加費還是照收不誤。濟南有關部門甚至表示,濟南的計程車大多數是燃油和天然氣混合動力的,天然氣價格沒降,跟油價變化沒什麼關係,所以燃油附加費也不用降。

  而某地發改委甚至表示,隨著油價進一步下降,燃油附加費可能會達到取消的限制,但油品馬上要從“國三”提高到“國四”,油價又有所提高,“這樣燃油附加費就不一定取消了”。還有的地方甚至直接違背自己制定的調價條件,漲價“火急火燎”,降價“慢慢吞吞”。如深圳此前規定,價格變動應當經歷兩個月的穩定觀察期,但2012年3月,深圳燃油附加費提價時省略了兩個月觀察期直接宣佈價格上漲,當時4元燃油附加費為全國最貴。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乘客打車價格裏已包含油價因素,不宜再拿出相同的因素單獨收費。

  燃油附加費徵收

  需科學統一依法聽證

  卓越諮詢成品油分析師張斌認為,油價經過多輪下降,但每個城市的計程車燃油附加費調整千差萬別,根源在於各地計程車燃油附加費的形成機制並不相同,定價區間應該是多少,調價窗口時間應該多長,都是地方政府自己説了算。而調價方案的制定是不是科學合理,並沒有經過檢驗,這也是目前一些地方依規定執行,老百姓卻不買賬的重要原因。

  價格法明確規定,制定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時應當舉行聽證程式。在計程車燃油附加費一項上,全國不少地方都開徵了此項費用以向乘客轉嫁成本,但多地並未依法採取聽證程式;有的是運價調整聽證,燃油附加費未經論證就“違規搭車”;還有的直接就以“臨時收費”之名行長期漲價之實。

  此外,張斌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地方油價聯動的機制進行審查和歸併統一,讓燃油附加費的計算和徵收更加科學。

  據新華網北京1月12日

  (www.sinhuanet.com)

  網評】

  @儒風雅量:問的好!

  @小白楊:有些車是不燒油的,為何還收燃油附加費?

  @行色無疆:漲價容易降價難,不過我們依然會堅持質疑。

  @劉江:漲價神速,降價龜速。我們只能忍著,簡稱忍者神龜……

  @lywfyt:出租行業應該進行改革,徹底進入市場經濟!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當前計程車公司的經營方式帶有半壟斷性質,很大的成本是所謂的“份子錢”,如果可以允許個體進入,充分競爭,既能減少政府補貼,也能降低乘客負擔。

  @張:出租汽車燃油附加費雖是小錢,卻衡量了有關部門的執行效率以及對民生和民意的重視程度。相關負責部門應及時對是否調整做出説明,避免民眾産生“漲價容易降價難”的質疑。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