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社保專家:社會養老保險不會破産

2015-01-08 10: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孫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

  日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做實個人賬戶已經無法持續,名義個人賬戶是下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可選擇的模式。什麼是名義賬戶?實行名義賬戶改革會給普通公眾帶來哪些影響?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

  中國青年報:名義賬戶與我們現行的養老保險模式有何不同?

  孫潔:當前養老金待遇發放,統籌部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比如交了15年就計發15%。這既考慮到個人歷史貢獻,也考慮到當地經濟發展水準。個人賬戶方面,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個人繳費額+存銀行和買國債的回報率)除以計發月數。現在55歲退休的話,除170個月,60歲退休的話就除139月。如果一個人壽命很長,比如活到90歲,他的個人賬戶90歲之前可能就發完了,之後只領取統籌養老金。

  個人賬戶由積累型改為名義制後,賬戶裏實際無儲蓄,個人繳費及其回報率每年會有記錄,作為未來發放養老金的依據。個人賬戶繳費的回報率,由工資增長率、人口增長率、GDP增長情況而定。理論測算回報率可達8%。目前,積累型個人賬戶只能存銀行或者買國債。2008年審計局社保基金審計報告顯示,五項繳費形成的社保投資收益率2%左右。

  當前個人賬戶本來很大部分就是空的。名義賬戶制最大好處就是緩解財政壓力以及個人賬戶做實問題,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改革探索。

  中國青年報:2001年開始我國曾試點做實個人賬戶,如今為何沒有繼續?

  孫潔:我國最早曾在遼寧、吉林、黑龍江試點用中央和地方財政注資做實個人賬戶。到2008年為止做實了13個省。但是做實過程耗費大量財政資金,做實的賬戶額與空賬額差距越來越大,地方積極性不高。已做實的個人賬戶由於投資渠道狹窄,收益率跑不過CPI,出現貶值。個人賬戶做實越多,貶值就越厲害。

  中國青年報:名義個人賬戶制一定能實現更高的回報率嗎?

  孫潔:8%的回報率理論上可以成立,但是實際是否真能實現還不一定。因為需要考慮到CPI、GDP、工資增長率、人口增長率、壽命延長等諸多變數。

  我國深度老齡化集中在2030-2050年。這個時期步入老年的人口基本是上世紀50-7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他們現在繳納的養老金正支付給已退休人員,他們退休所需的養老金會大於那時在職人員實際繳費形成的養老保險基金。養老金支付將面臨壓力,所以實行名義賬戶也繞不開養老金保值增值的問題。

  為提高收益,可能會拓寬投資渠道、品種。如何把握好風險和收益率是個難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健全,尤其是證券和股票市場。都説股票市場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晴雨錶,但是我國股票市場的演變和波動經常與宏觀經濟發展不是很吻合。

  在積累型個人賬戶制下,國家也曾努力通過投資保值增值。作為試點,2009年廣東曾拿出個人賬戶1000個億去做投資産品的組合。但目前為止沒有公開披露相關收益,無法作為很好的經驗推廣。

  當然,名義個人賬戶制下,個人繳費也不會全被拿來投資資本市場,而只會動用其中一部分。

  中國青年報:以前積累個人賬戶制遇到的轉移接續問題,名義個人賬戶制度能解決嗎?

  孫潔:轉移接續問題難解決,主要是因為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水準不平衡,導致社保未能實現全國統籌。在不同地區之間流動的人,其養老金按哪個地區的水準計發,就成了難題。名義個人賬戶制下,養老金記賬同樣會受制于轉移接續問題。大量的登記、核實、記錄工作,也挑戰著各級經辦機構的服務管理能力。

  中國青年報:當前,不少在職的繳費人員擔心未來個人養老會沒保障。您怎麼看?

  孫潔:資金缺口是指實際發生了入不敷出或收不抵支。目前我國雖然個別省份養老金存在缺口,但整體來説,缺口在當期還沒出現,或者由財政進行補貼。

  即使未來我國進入深度老齡化,養老金缺口真正出現時,政府會以最後責任人的角色承擔兜底責任。這就是社會保險相對商業保險的巨大優勢。我們有多重政策措施應對未來的老齡化衝擊,包括全國社保基金的戰略儲備、國有股劃轉、財政撥款、投資收益、社會慈善、福利彩票等。這項制度不會破産,公眾也應對制度有信心。

  如果希望自己晚年生活品質更高一些,個人可以在參加社保的基礎上,根據實力和需要,投保商業保險或購買理財産品。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