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理財變保單 活到120歲才能領取保險金太荒唐

2014-11-04 09:30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理財變保單 活到120歲才能領取保險金太荒唐

  明明買的是理財産品,到手卻變成了一張保單; 明明工作人員穿的是銀行制服,卻一個勁兒推銷保險—隨著社會發展,公眾對保險的需求日益釋放,有人把保險當做理財産品買,也有人誤把存款買保險,結果是投保人和保險公司對簿公堂。

  保險還是理財,你弄得明白嗎?

  近日,浦東法院向社會公佈了一份《人身保險糾紛白皮書》,向多家保險企業發放。近三年來,該院受理的165件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中,保險公司作為被告的案件共計155件,而原告以中老年人居多,佔總數的83%。大多數人身保險合同糾紛都是在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商議理賠或退保未果後才向法院起訴。

  保險公司屢成被告的背後,究竟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典型案例

  活到120歲,才能領取保險金?

  2011年10月,60歲的老宋和數百位居民一起,參加了某保險公司的講座。一名姓夏的講師向大家推銷一款“生命富貴花年金保險”,把該産品宣傳得天花亂墜,不少人當場就購買了這款産品。老宋稀裏糊塗地花了七萬多元也買了這款産品,受益人填的是自己的兒子。

  兩年後,老宋看到電視裏報道一起保險糾紛:虹口一位居民起訴保險公司誤導消費者,因為保險公司隱瞞了“保單要數十年後才到期”的重要資訊。老宋突然想起自己的保單,趕緊拿出一看,“哇,要60年,2071年11月16日才能到期拿回本金,到時候我也120歲了,骨灰也不知哪去了”。老宋認為,銷售人員根本沒有如實説明,他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返還已經支付的保費及相關利息。經法院調解,老宋辦理了退保手續,保險公司返還了他大部分保費。成因分析

  除了保險代理人的銷售誤導之外,投保人對於金融産品的錯誤認知以及盲目追求投資收益的心態為日後糾紛的産生埋下隱患。大部分投保人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識,對於銀行理財産品與保險産品認知存在誤區,易聽信宣傳,缺乏獨立分析能力,往往在簽訂合同之後才意識到不妥。

  一方面,投保人簽約不慎重,大多數投保人並未意識到合同精神的重要性,簡單地認為即使簽字亦可以反悔,進而引發糾紛。另一方面,投保人風險意識淡薄,在保險代理人的宣傳下,片面追求投資收益,卻未事先充分了解産品的真實特性,收到保險合同後也不仔細閱讀,尤其是與合同期限、提前解約、免責條款等相關的重要內容,未充分合理利用猶豫期,發現問題後才想到救濟。

  法院受理的案件中,不少投保人主張保險代理人在銷售保險的過程中存在銷售誤導行為,但投保人能多一份保護意識、合同意識,就能避免不少糾紛的産生。上述案例中已明確約定了合同的保險期限、投保人的繳費年限,若投保人能夠更認真地閱讀合同,或者更多地關注合同的主要條款,遇到不明確的條款要求保險人進行説明,就能避免類似糾紛的産生。建議

  法官建議,消費者應該對所購買的産品有基本了解再做決定。保險本身是將個人風險匯集,再由社會成員共同承擔,是一種損失補償的互助模式。而投保人認為保險“高收益”的投機心理往往為之後的糾紛埋下了隱患。糾正這樣的投機心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推銷保險過程中以適當的方式對保險産品盡到説明義務,從利弊兩方面介紹險種,幫助消費者擺正購買保險的心態,減少因預期與實際不符而引發糾紛。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