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新能源汽車將成未來必然選擇

2014-10-17 08: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內汽車企業中産品線最為齊全的綜合性自主車企———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項興初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對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顛覆性的影響,並堅信新能源汽車必將成為未來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他是在10月16日在京舉行的“2014第三次工業革命高峰論壇”上做出上述判斷的。該論壇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和中信出版社聯合主辦,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獨家贊助。同日,美國著名趨勢學家傑裏米·裏夫金新著———《零成本社會》正式對外發佈。

  項興初認為,裏夫金提出的“網際網路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即將融合,並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和“新經濟模式的最後一個支柱———與運輸系統的結合,將把由汽車、公交車、卡車、火車等構成的全球運輸模式轉變為零排放的交通運輸方式”論斷,非常具有前瞻性。

  項興初表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在三個層面上改變汽車産業格局和汽車社會形態。第一,新能源技術尤其是電動汽車、3D列印、工業機器人等工業革命的標誌性技術都已率先在汽車産業中應用;第二,數字化、平臺化和模組化製造將推動汽車生産向“大規模定制化”轉變並可能走向“分散化個性化生産”;第三,基於雲計算的大數據平臺挖掘、自動化、智慧化、車聯網等與汽車製造深度融合併將改變汽車産品屬性、使用方式和商業模式。

  自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多年位居全球汽車産銷第一大國,汽車的普及在提高人們的生産效率和生活品質的同時,也産生了諸如對石油資源的巨大消耗、大中城市交通擁堵以及機動車尾氣空氣污染等重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是推動我國汽車産業轉型升級、實現汽車産業由大到強跨越發展的關鍵。

  對此,項興初建議,在我國汽車工業完全實現零排放的交通運輸方式之前,社會各界都應該做出各自的努力。一方面要根據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從産業鏈發展的全向角度思考,有重點地攻關一些基礎性、共同性、突出性和關鍵性的産業難題,再逐步系統、深入地補足産業發展的內在短板,並營造産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消費環境;另一方面,特別是産業界要下定決心、鼓足勇氣、加大加快對傳統汽車工業的工藝改進和技術改造,提高內燃機燃燒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總量,並通過發展過渡性節能環保型汽車産品,擴大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速實現零排放的交通運輸方式的到來。

  據了解,江淮汽車成立於1964年,目前擁有商用車、乘用車、客車、零部件和汽車服務五大業務板塊,是國內汽車企業中産品線最為齊全的綜合性自主汽車廠商。截至2013年底,公司資産總額236.72億元,職工總數約2.18萬人,具備年産整車94萬輛、發動機80萬台及相關核心零部件的生産能力。

  商用車事業作為江淮汽車的核心業務,總量穩步增長,位居行業前三。江淮輕卡出口量連續14年位居同類産品第一,市場保有量接近200萬台,江淮重卡穩居行業第六位,增長率位居行業第一,江淮底盤始終走在中國汽車底盤市場的前列。

  乘用車事業作為戰略業務,目前已形成C、B、A、A 0、SU V、M PV六大系列平臺,其中瑞風商務車自上市以來,連續9年位居國內商務型M PV市場前三甲,市場保有量接近60萬台,今年8月底剛剛上市的小型SU V江淮瑞風S3,上市不到40天,市場訂單突破2萬台。由江淮自主研發的“G reenJet”發動機連續五年、六款發動機榮獲“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稱號。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江淮汽車同樣令人刮目相看。自2010年底,江淮“愛意為(iEV )”第一代純電動轎車,經過四代研發和改進,已連續四年創造行業投放純電動轎車示範運營的最大規模,居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第一位,累計向市場投放車逾6000台,累計行駛里程近1億公里,單車行駛里程最高超過10萬公里。今年以來,江淮汽車成功進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併入圍中央國家機關新能源汽車採購目錄和首批新能源免征購置稅車型目錄。而搭載全新電動車專用底盤、經濟模式續駛里程提升至200km的第五代iEV純電動車,預計也將於年內上市。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