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中國重工重組旗下16家公司 或為承接大股東資産

2014-10-16 08:59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13日晚間發佈對所屬科技産業公司進行整合重組的公告後,中國重工的股價第二天就有所反應,10月14日,公司股價漲出了年內新高,盤中最高達7.1元/股。公告顯示,中國重工將採取“新設”方式組建4家控股公司,對旗下16家科技産業公司進行重組整合。

  或為承接大股東相似資産

  昨日,記者試圖聯繫中國重工方面,不過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公告已經發佈,能夠公佈的內容已經在公告中公佈,如有後續消息一定會及時公告。

  據了解,此次中國重工重組的16家公司中10家為全資子公司,6家為直接或間接控股的公司,其中包括原屬707所的七所高科等3家公司,原屬711所的齊耀系統工程等4家公司,原屬716所的傑瑞電子等3家公司,以及原屬725所的青島雙瑞等6家公司。而這也就説明中國重工的大股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正式拉開了軍企改革的序幕。

  公開資料顯示,中船重工承擔了中國海軍80%以上的主戰裝備的研製任務,去年曆史性地將核心軍工資産—大型水面艦船總裝業務注入上市平臺中國重工。目前,中船重工旗下28家科研院所已經完成了“一所兩制”改革,平臺公司性質的科技産業集團已經搭建完畢,未來將有四大科技控股公司作為這批科研院所上市的載體,再一次開創軍工院所改制的先河。

  按照中國重工目前公告的內容,公司擬按照科技産業公司分別設立4家控股公司。其中包括,七所控股有限公司下轄七所高科等3家公司,齊耀控股有限公司下轄齊耀系統工程等4家公司,傑瑞控股有限公司下轄傑瑞電子等3家公司,雙瑞控股有限公司下轄廈門雙瑞等5家公司。

  對此中國重工投資者關係處副處長王善軍公開表示,這是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將為以後做準備。目前成立這4家科技産業平臺,是為了將來承接中船重工相似資産的注入。

  但是,王善君向記者表示,未來的資産注入並不會僅依靠這4家科技平臺。據了解,中船重工旗下共有28家研究所,並且在中船重工內部已經並行設立了科技産業集團,管理中船重工的科技産業,而這一科技産業集團起步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對於此次中國重工的重組,有分析師表示,公司已經成為軍工企業改制的先鋒,對科技産業公司重組標誌了中船重工旗下國防科研院所改制進入實質階段。設立科技控股公司是為了實現眾多科研院所及下級單位在改制、證券化過程中的平滑過渡。

  訂單充足但業績下滑

  10月13日晚間,除發佈了對所屬科技産業公司進行整合重組的公告外,中國重工還發佈公告稱,中國重工擬向中國進出口銀行申請重大軍工任務流動資金優惠利率貸款。主要內容為中國進出口銀行擬向公司所屬的子公司提供合計90億元的優惠利率流動資金貸款,貸款期限為4年到7年。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1月份至8月份,87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1億元,同比增長12.4%;而利潤總額受到個別企業大幅虧損的影響,僅為33.8億元,同比下降13.6%。企業經濟效益下降明顯。

  對於造船業的效益下降,王善君表示,上述統計主要針對國內民船業務,而這次申請貸款的主要是針對軍船業務。另外,他還表示,此次增長的主要是與國防建設相關的訂單,企業要用一部分自有流動資金,但是由於任務量大,客戶給我們的預付款是不夠的,需要借助流動性貸款。

  從中國重工半年報業績來看,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4.28億元,同比下降11.48%;實現凈利潤12.23億元,同比下降22.84%。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還表示,上半年,公司新承接訂單494.36億元,其中軍工軍貿與海洋經濟産業、能源交通裝備及科技産業新接訂單額為154.8億元和115.1億元,兩項合計佔新承接訂單總額的54.6%,體現了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戰略。截至2014年6月底,公司手持訂單1485.76億元,其中:軍工軍貿與海洋經濟産業手持訂單921.6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52.75%。能源交通裝備及科技産業手持訂單90.54億元,較去年同比下降16.35%,兩項合計佔手持訂單總額的68.12%,公司手持訂單結構繼續優化。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重工今年年初增發完成了對大船、武船核心軍品總裝業務,此次90億元貸款,表明重大軍工總裝及配套業務將進入實施階段,有助於中國重工軍工行業的穩步發展和旗艦地位的鞏固。   ■本報記者 楊 萌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