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房貸新政遭遇“打折”:銀行態度曖昧 利率優惠難現

2014-10-15 15: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貸新政遭遇“打折”

   9月27日,在杭州一個房産交易會上,一位購房者從一個樓盤的降價廣告前走過。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萬玉航)自央行在9月30日釋放“鬆綁限貸”的紅利之後,銀行的落實情況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分析稱“新政能否致房價波動,關鍵看銀行”。

   回溯樓市近十年的“黃金髮展史”,在上一輪狂熱繁榮之中,銀行的“積極配合”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市場人士指出,相比之下,此次房貸新政對住房按揭貸款的放鬆比2008年“131號”文件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免讓人猜測會否“舊夢重現”。

   然而,截止目前,雖然四大國有銀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已開始執行個人房貸新政,但內容基本上還是日前央行文件的重申版本,並沒有透露更多執行“細則”。此外各地房貸9折優惠未見大批實施,一些地區針對資質較好的貸款客戶,給出了有條件的“微折扣”。

   由此看來,房貸新政在落地的過程中,遭遇了力度上的“打折”。

   房貸折扣難現市場

   此次央行下發的房貸新政中,一是提出了房貸認定新標準,二是重申“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貸款利率最低可打7折”的限定。

   從新的房貸認定標準看,“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據媒體報道,這一認定在多家銀行的執行過程中基本得到體現。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此條規定的影響,不亞於全國鬆綁限購對市場影響的5倍。“不僅事實上可以使得改善型客戶全面回歸,不受信貸政策影響。而且對於銀行來説,這部分客戶也將是優質客戶。”張大偉稱。

   但是對於剛需購房者更關注的貸款利率折扣問題,銀行在實施上卻“打了很大折扣”。

   細看各大銀行的表述,基本上全都包含了“具體根據借款人購房情況及其信用記錄、還款能力等因素區別確定”的附加條件。北京某國有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解釋稱,“7折是最低下限,目前我們沒執行這麼低的折扣,優質客戶最多9.5折,一般也都是基準。”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考慮到銀行的各項成本,如果真的落實7折的最低下限,銀行肯定虧錢。有媒體引述一位國有銀行支行負責人觀點稱,房貸基準利率打7折為4.585%,而多數銀行理財産品已在5%以上,如果銀行執行7折房貸利率,將做一單賠一單。更有業內人士稱,對於某些商業銀行來説,就算給到9折也不一定掙錢。

   7折下限象徵意義大

   既然對於執行7折的利率優惠,各銀行都有説不出的苦衷,那麼為何此次新政仍將下限點位制定於此?

   “央行提出的房貸利率最低7折,應該是2010年房地産調控之前歷史點位的重申,目的可能是避免人們對折扣的數字産生過多聯想。具體到房貸定價的問題,還要看銀行市場的情況。”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張大偉也持相似的觀點:“本次央行文件中,提及最低7折的首套房貸款下限,但這只是常規性的條款內容。在目前資金價格情況下,銀行吸儲難度非常大,不僅7折不可能,連9折以下的貸款折扣出現的可能性都非常低。”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此次央行房貸新政中關於利率下限7折的表述,是對房貸利率折扣擬定權的下放。依據房貸新政,商業銀行可以依據自身風險管理架構,以及各地房地産市場情況,酌情實施折扣。

   事實上,自從樓市進入深度調整期以來,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隨之加大。加上目前國內金融價格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受影子銀行及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銀行活期存款所佔存款的比重越來越小,銀行的融資成本全面上升。

   在此背景之下,央行無需提高利率下限的表述,市場自然會給出相對合理的定價。另一方面,業內人士指出,從房貸新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央對房地産需求的把控還有一定的力度,樓市的整體目標仍然是維穩和去庫存,“7折”的象徵意義似乎更大一點。

   至於接下來房價的走勢,連平分析稱,新政對於樓市的需求肯定是有釋放作用的,但這種釋放預計會比較緩慢。尤其是有改善性需求的群體,還在等待樓市觸底的機會,年內樓市成交量難以呈現井噴。不過,在政策暖風的吹動下,明年開始,樓市成交量回升的可能性比較大,屆時也會在房價上有所反應。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