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務院完善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支援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這次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主要是通過微觀主體而不是宏觀刺激推動投資,這種做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更高的效率。專家表示,加速固定資産折舊不僅對短期經濟增長能夠産生積極影響,而且也能夠促進工業經濟競爭力提升。
會議指出,順應新技術革命潮流,推動中國經濟向中高端水準邁進,必須更大力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要用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改革辦法,完善現行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通過減輕稅負,加快企業設備更新、科技研發創新,擴大製造業投資,促進大眾創業,這對於傳統産業“破繭化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活力,實現提質增效升級和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會議確定,一是對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用於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超過100萬元的,可按60%比例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雙倍餘額遞減等方法加速折舊。二是對所有行業企業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産,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三是對生物藥品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固定資産,允許按規定年限的60%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雙倍餘額遞減等加速折舊方法,促進擴大高技術産品進口。根據實施情況,適時擴大政策適用的行業範圍。會議要求加快落實上述政策,努力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武裝“中國製造”,推出附加值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的産品。
“這是既利於當前又惠于長遠的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副研究員原磊點評稱。原磊説,從短期來看,加速固定資産折舊必然促進企業更換機器設備,能夠帶動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鋼鐵、有色等産業的增長,從而避免工業經濟過快下滑。從長期來看,加快固定資産折舊有利於提高製造業,尤其是傳統産業的競爭優勢。我國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期,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資訊化時代。擁有“後發優勢”的中國不一定要重復發達國家的老路,可以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堅持以資訊化改造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原磊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當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産業仍將主要是一些傳統産業,既包括勞動密集型産業,也包括部分資本密集型産業。單從勞動力成本來看,中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喪失,但如果考慮到産業的綜合配套能力,那麼無論是東南亞國家,還是拉美、非洲國家,當今世界上還沒有其他一個國家能 夠 真 正 取 代 中 國 成 為 “ 世 界 工廠”。傳統産業改造能夠改變現有工業生産的組織方式,強化工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提高了産業綜合配套能力,從而能夠延長了中國的低成本優勢,為工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也認為“這是一項積極的制度性建設和改革”。他給出兩點分析:首先,隨著新技術革命,機器設備的技術週期在縮短,客觀上需要通過加大折舊,加速技術更新來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中小企業創業創新。其次,從經濟政策上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主要是通過微觀,也就是通過企業和市場方面的措施而不是宏觀刺激推動投資,這種做法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更高的效率。
他還認為,當前不必過分強調經濟下行壓力。以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 I)為例,儘管8月回調至51.1%,比7月回落0.6個百分點,但其實它的絕對數值並不低,不僅是今年以來的次高點,而且創最近四年的同期新高。“PM I仍保持在50%的榮枯分界線以上,繼續處於合理區間,表明經濟仍存一定擴張能力,製造業總體上將保持增長態勢。”蔡志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適應新常態,部分指標的起伏符合增長階段轉換期“速度下臺階、品質上臺階”的變動趨勢,對此市場大可不必過於擔憂。而在新常態思維下,政府完全可以更多地運用供給側管理手段,也就是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改革辦法來兼顧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品質。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