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白切雞稅費吃掉一條腿?是否應減稅引爭議

2014-08-26 10:03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廣州市飲食商會反映,當地餐飲業稅費有50項,稅費總額約佔企業營業收入的12.5%。以招牌菜白切雞為例,原材料成本一隻雞要31元,絕大多數酒樓白切雞售價68元。營業稅、所得稅和“五險一金”三項相加佔企業總營收已經超過10%,再加上消防、治安、環保等部門收費佔總營收約1%,稅費在飲食企業總營收中約佔了11%。“相當於顧客點一隻雞,在享用前,雞的一條腿已被稅費‘吃’掉了!”(《青年時報》8月25日)許多餐飲企業呼籲,隨著成本上升和電子商務倒逼,包括餐飲在內的商貿企業已全面進入“低利潤時代”,及時調整稅費標準有利於商貿業健康發展,進而促進消費。

  反對

  減稅求生是無理取鬧

  乍一看,賣一隻白切雞,一條腿被稅“吃”掉、稅費總額佔整個行業營收的12.5%,似乎“苛徵猛如虎”,把餐飲業的利潤被榨得精光。加之公款消費退潮,團購、網售等電子商務的倒逼,餐飲業面臨瀕臨破産的窘境,減稅是必由之路。但仔細思量,情況卻並非如此,賣雞丟掉一條腿,並不是給餐飲業減稅的理由。

  首先,從橫向看,高稅賦並非餐飲業特有的“風景”。其實,在當前發展階段,整個中國社會的稅賦比重都很重。比如,對生産型企業而言,增值稅的稅率即為17%,僅此一項就可以完爆整個餐飲業。更何況,餐飲業既不是航太、雲服務高精尖行業,也不是光伏、電子商務等重點扶持産業,為何享受減稅的“首發”待遇?

  而且,對零售業而言,紙面稅率並不等於實際稅率。以餐飲業為例,由於中國人並未養成隨手索要稅票的習慣,造成不開、少開、漏開發票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此一來,餐飲業的稅賦大大減輕,實際稅率遠遠低於12.5%。因此,賣一隻白切雞,一條腿被稅“吃”掉,只是看著嚇人,實際上卻被行業組織利用在“唬人”。

  正如白酒行業遭遇的“倒春寒”一般,餐飲業也在公款消費退潮中掙扎求生。但飲食商會在此刻喊要求“減稅求生”,其實在無理取鬧。想想看,一隻雞原材料成本31元,酒樓售價68元,刨去所有成本,毛利接近110%,凈利潤也在50%以上,這豈不是暴利?其實,公款消費退潮後,“低利潤時代”應該是餐飲業的理性時代。餐飲業與其向社會要減稅,不如向市場要利潤,通過平民化、特色化轉型,迎來發展新機遇。

  當然,適當的稅賦調整也未嘗不可。有關方面,可以通過稅率杠桿的調節作用,比如,給小微型、特色型餐飲企業減稅,引導餐飲企業轉型,更多的把目光轉向民用市場。通過特色化服務,更好的服務大眾,贏得餐飲業發展的又一春。

  薛家明

  更該看重“腿”外之“肉”

  “稅重費多”問題,其實在於經營者心理上的糾結。各種稅費分攤到經營者的頭上,經營者經營收入再低、經營再難,也不能少了稅費負擔,會覺得自己是個“冤大頭”。應肯定的是,經營者按規定繳納稅費,是一種義務,相關部門的工作,也是社會化分工的結果。他們付出了勞動,履行了管理、服務,經營者理應繳納稅費,以維持相關機構正常運轉。沒有完善的管理與服務,經營者的經營,也會危機四伏,難以持續經營,也就難獲得穩健收入。

  稅費負擔固然有個比例、均衡的問題,降低稅費負擔是各個行業的心聲,但由於地區差別、行業差別等情況存在,及受到物價消費水準、行政機構運營成本等因素制約,稅費負擔使每個企業或行業完全滿意,真正體現稅費負擔的公平,是很難的。儘管公平稅費應是相關方面努力的方向和結果,但社會成員中喊冤叫屈的多,滿意公平的少,相關方面也會在實施政策微調時左右為難。

  而換一個角度看,按照廣州市飲食商會的演算法,售價68元一隻的白切雞,按12.5%的稅費率計算,有8.5元交了稅費,仍有41.9%的營業收入供經營者支付其他費用後作為利潤。如果經營者在購買原材料雞時每只降低1元,盈利就多增加1元;如果經營者一天多銷售一隻白切雞,也可多增加28.5元;而即使稅負降低一個百分點,也僅能多得0.68元。由此可見,稅負在經營者所佔的比例看上去大,可經營者開源節流,增加營業額,提高營業收入的空間,比降低稅費帶來的空間大得多。

  算賬不欺人,可不同的算賬方法,不同的説話角度,卻會産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和影響力。按照廣州市飲食商會“稅重費多”的演算法,經營者整天為“一條腿”悶悶不樂,甚至會牢騷滿腹,缺乏經營信心而放棄經營;而按照筆者的演算法,經營者不用把“一條腿”當回事,更看重“一條腿”之外的“肉”,把勁兒使在該使的地方,或者多推銷幾隻雞,或者把雞賣出更好的價錢,就會提升經營信心,獲得更滿意的效果和收益。

  卞廣春

  贊成

  降低稅費是當務之急

  此次廣州飲食商的爆料讓我們看到廣州餐飲面臨各種名目繁多的稅收,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賣掉一隻白切雞,一條腿要用來交稅。稅收啃掉一隻白切雞腿,那讓餐飲老闆吃啥?

  如果説早些年公務接待等助力,讓餐飲業風生水起,很是滋潤,那麼,近年來隨著中央條條禁令的出臺,已砍斷了眾多高端餐飲的一條財路。加上現在物資成本、用工成本等不斷提高,餐飲業已進入微利甚至是虧本時代。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各項稅收仍延續此前的版本,對餐飲業當然是雪上加霜。

  餐飲業是以盈利為目標,倘若各項支出讓他們感覺無利可圖,他們自然不會甘心於為人作嫁衣。這樣下去,大多就是兩種結果:一是往消費者身上轉嫁壓力,提高公眾的就餐成本。二是餐飲業扛不住四面楚歌,關門大吉,這樣公眾的選擇餘地也就變得異常逼仄。

  我國早已全面取消了農業稅,讓農民無稅一身輕,顯示了政策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但是,在場地、客源、稅收等多重壓力下,事實上餐飲業也成了時下的弱勢一族,可稅收改革的春風卻沒有吹到這片土地,這不僅厚此薄彼,有失公允,也給行業帶來實實在在的負擔。餐飲業的日子不好過了,消費者的就餐品質還能提高嗎?稅收啃掉一隻白切雞腿倒逼相關部門審視各項稅收的合理性,砍掉一些重復收費,降低領域收費標準應是當務之急!

  馮海燕

  餐飲興旺事關千萬人員

  “稅費吃雞”現象被人所關注,是近兩年的事,當然,這一説法也來自於餐飲業業內人士的口中。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許菊雲就提交了《關於降低餐飲業稅費、扶持民生産業發展的議案》。在餐飲業內人士看來,“稅重費多”已經嚴重影響了餐飲業的發展。可從處在消費末端的公眾角度來看,對“稅費吃雞”並無明顯的感受,反倒是感覺餐飲業越來越親民了,曾經“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酒樓門檻放低了,功能表價格也不再令人嘆而觀止了。

  公眾與餐飲從業人員之所以對“稅費吃雞”感受不一,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不容忽視——中央“八項規定”的推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餐飲收入累計實現2.5萬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餐飲收入累計達到8181億元,同比下降1.8%;其中,2013年,高檔餐飲企業近九成營業額同比下降,平均幅度40%-50%,每人平均消費大幅下降,利潤率下滑明顯。“八項規定”使高檔餐飲業進入了發展“寒冬”,餐飲業上市公司湘鄂情去年上半年就關閉8家直營門店,甚至全部停售200元以上的菜,全力進軍大眾餐飲市場,走親民路線。正因為高檔消費、公款消費的嚴重萎縮,使得餐飲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出路變窄了,餐飲業只能找新的出路,既要親民化,又要在固有的利潤空間裏面挖潛,這才把“稅費吃雞”頂到了一個歷史高度。

  “稅費吃雞”現象到底嚴重嗎?據中烹協調查,目前全國各地餐飲業收取稅費最高達46種,其中,稅收12種,各種費34種。如果真如此,餐飲業確實面臨諸多“攔路虎”。如此多的費,有沒有已經被明令取締還在強行收取的?有沒有地方自行規定搭車收費的?如有,必須堅決予以叫停。餐飲業的稅與費有沒有重復性的項目,是不是標準偏高,這也需要有關部門充分論證,畢竟,餐飲業事關民生,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餐飲業的興旺與否事關千千萬萬人員的就業。

  2013年7月底,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就曾下發《關於減輕餐飲業稅費負擔支援餐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依法依規集中清理了涉及餐飲業的稅費項目。由是觀之,“稅費吃雞”還是有一定的壓縮空間,只有將其中的水分充分擠乾,則餐飲業才能更輕鬆地順應“八項規定”所帶來的新形勢,社會公眾也更能從中受益。

  午光言

  -三言兩語

  ●這新聞槽點太多!在外國吃的雞不繳稅?有多少企業給吃雞的發票?不是連幾家最大餐飲企業都因為漏稅遲遲上不了市嗎?企業所得稅是收入扣除了成本費用等的應納稅所得額來計的好嗎?五險一金根本不是稅費!

  ——張曉若

  ●12.5%根本不高。高的是房租。消費就要納稅是沒錯的。不想納稅可以回家自己燒飯。

  ——裘墨

  ●“老闆,你過來,這只白切雞我們自己拼上了,為什麼少一個雞腿?”“上帝,您沒看新聞啊,一條腿已被稅費吃掉了。”

  ——齊軍

  ●當中國餐飲業告別公款消費賺錢時代,不再是“高富帥”,卻依然承載“高稅負”,多少有點“小馬拉大車”的感覺。餐飲企業為了生存就可能冒險,要麼再轉嫁到普通消費者頭上,要麼打偷稅漏稅的“歪主意”,要麼“偷工減料”降成本……

  ——李雲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