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網絡保險理財受追捧 “噱頭”十足謹慎投資

2014-07-22 08:55 來源:金融投資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摘要]保險理財產品在推廣宣傳中提到的超高收益率,是否能夠保證實現值得關注,因此投資者需謹慎對待。

  目前互聯網“寶寶”收益大幅縮水,在4%∼4.6%之間徘徊,而就在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將要跌破4%的時候,互聯網金融似乎又找到了另一個“神器”——保險理財。

  近日,多家與互聯網金融平臺聯姻的保險公司,推出6%甚至7%預期收益率的保險理財產品,引發投資者追捧。不過,理財分析師提醒,保險理財產品在推廣宣傳中提到的超高收益率,是否能夠保證實現值得關注,因此投資者需謹慎對待。

  保險網絡理財收益有點高

  7月15日,京東金融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16日上午十點開售一款名為超級理財之“安贏一號”的理財產品。根據介紹,該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6.9%,最低門檻為1000元,單筆小于20萬,用戶可多次購買,無購買手續費,該產品一出,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眼球。“今年以來,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有高收益要求的用戶持續流失。為留住用戶,電商理財平臺不得不開始推出更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京東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推出的產品屬于投資理財型壽險險種,兼顧預期年化收益率6.9%和身故賠償賬戶價值的1.05倍。

  記者發現,相比較互聯網“寶寶”的跌跌不休,互聯網上售賣的保險理財則動輒年化收益率6%起步,而且大有不斷衝高的架勢。

  記者查詢了近期保險理財產品,發現一年期的保險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基本超6%,部分3年期產品則達到7%。陽光保險推出的“穩操勝券投資連結保險”,在其宣傳頁上寫著“2014年年化收益率7.43%,活動期間購買再送1%的收益”;珠江人壽的“匯贏1號”新版,預期收益率為6.5%,其最低持有期限為366天;昆侖健康保險的存樂理財保障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6%;泰康人壽的旺財2號,預期6.5%等;弘康人壽在7月18日也推出了一款7%年化收益率、1年期限、1000元起認購的理財產品,不過,這款產品只銷售3天,額度也僅有5000萬元。“6%的收益率只能算是起步價。”一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保險同行可能都會維持這一標準,短期內或還會不斷衝高。

  “噱頭”十足謹慎投資

  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較高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外,“低門檻”也是網絡保險理財產品吸睛的原因。

  記者查詢發現,珠江人壽推出的“匯贏三號”贏春版和“匯贏一號”新版,昆侖健康存樂理財保障計劃和弘康人壽“寶盈一號”產品的起購金額都是1000元。這意味著盡管互聯網保險理財產品門檻總體上比互聯網“寶寶”高,但比起銀行理財產品動輒5萬元的起購門檻還是低了一大截。

  “另外,互聯網保險理財產品免除了多項費用也讓不少投資者青睞。”記者看到,昆侖健康保險的存樂理財保障計劃就免除了初始費用,無保單管理費 、無風險保費,無保單生效期滿3個月後的部分領取費用或退保費用。此次京東推出的“安贏一號”也是宣稱購買免手續費 、持有一年以上(含一年)免手續費。

  盡管有吸引眼球的高收益和“低門檻”,但事實上,不少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疑問,這動輒超過6%的高收益最終能否兌現?

  有分析師表示,保險類理財產品在推廣宣傳中提到的超高收益率,並不能夠完全保證實現。“因為監管部門對保險產品有收益保證紅線要求,以萬能險為例,這類保險產品最多只能向投資者保證年化2.5%的收益率,其他‘溢價’部分不在保證之列。所以,保險類理財產品是否可以實現營銷宣傳中的超高收益率,完全要看產品的具體運作情況。”

  某保險專家表示,和銀行理財產品不同,互聯網保險理財產品簡介中經常可以看到兩個收益率,預期年化收益率和保單最低保證年化結算利率。後者是合同約定的匯報最低限,投資者可以放心拿到,但是能否達到產品介紹的5%∼7%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這個不好說,可能有一定風險”。

  “互聯網保險理財正處在剛起步階段,保險公司一般都會盡可能給予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這樣可以在這一波互聯網保險理財浪潮中確立自己的領先優勢,”上述分析師認為,“可能有的險企為了維護聲譽和在互聯網的信譽度會進行補貼,但一直在超高收益階段補貼並不現實,也不是長久的發展之際,具體是否會像銀行理財產品那樣實行隱形剛性兌付,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

  (《金融投資報》)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