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六年後身份證將迎來第二特徵:“信用狀況”

2014-07-10 10:42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劉祎辰)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不管記性多差的人,恐怕都得記住屬於自己的那串身份證號。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只有一串這樣的數字,代表著咱們的出生日期,家在哪。而可以預見的六年之後,這串數字很可能包含著另外一項主要內容,那就是信用狀況。

  根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到2020年,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基本建成。這個系統裏將會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與你我又有怎樣的關係?

  在《規劃》當中,明確了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四大領域的34項重要任務。國家發改委金融司司長田錦塵表示,要實現這些任務,建立統一信用代碼制度是基礎。

  田錦塵:現在我們個人的身份證制度,應該説為我們的個人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法人和社會組織來看這方面目前還是比較缺失的,比如説我們納稅有納稅的號,工商有工商的號,不同的號碼下面都有我們市場主體的信用資訊,這些信用資訊未來怎麼更好的給它整合,就需要我們來研究建立一個統一的標識,給他歸集起來。自然人的,以身份證為基礎的統一代碼,公安部目前已經提出了方案,社會組織和法人代碼發改委正在牽頭開展,目前已有一個初步的方案,還正在研究論證。

  以往,無論是針對企業的商務誠信,還是針對司法機關的司法公信,都有相應地法律法規進行約束,有一定的基礎。而針對每個個人的信用體系,卻幾乎處於空白。而根據規劃,到底有多少指標會被納入個人信用的評價當中,對此,田錦塵的表述是:

  田錦塵:社會經濟活動中凡是涉及到其他個人,其他團體的活動,涉及到信用的東西,都要納入。不能有死角,不能有盲點。

  無死角、無盲點,這六個字在實際工作中代表著巨大的工作量。雖然在國家層面上,《綱要》剛剛公佈,但信用體系在地方的嘗試已經展開。在安徽的試點中,社會信用資訊體系建設聯席會議中23個部門初步確定個人信用資訊目錄191類、985個指標。計劃包括信用消費、職業經歷和評價、公用事業繳費、交通違章資訊等各個方面。但最終包含哪些,也還並未確定。

  安徽省發改委財經處副處長方凱:目前還有一個跟相關部門商定的過程,你這個部門比如説有的手機資訊,電信移動這邊在管轄,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談。

  據接近發改委的人士透露,涉及個人信用評價,規則的制定需要格外謹慎。具體將有多少指標被納入個人信用體系當中,解答需留待後續政策的出臺。

  信用的徵集是基礎,查詢是目的。據介紹,全國統一的信用資訊平臺的規劃建設工作已經開始,建設目標是將分散在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信用資訊整合,目前信用中國網站,目前網站域名的申請工作已經完成。而在地方,這樣的試點也已經展開。

  方凱:有一個界限,比如説查詢你自己的一些情況,有沒有一些手機欠費,水電費欠繳你自己查自己的可以,但是如果別人來查你的必須得到你的認可和委託,得到你的同意,不是説所有的人都可以查詢,因為我們這是一個公共性的資訊平臺並不是所有的資訊,我們只能對一些公共信用資訊,很少的一部分。

  除了公共性資訊平臺,更多的徵信需求就要交給專業的徵信機構。《綱要》明確,應建立以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為對象的徵信系統,對外提供專業化的徵信服務。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副局長張子紅介紹,個人徵信業務的牌照也即將發佈。

  張子紅: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資格的個人徵信機構名單和已經在人民銀行備案的徵信機構名單將陸續在人民銀行網站上公佈。

  個人徵信牌照的發放,意味著將有更多社會力量進入徵信市場。記錄著越來越多個人信用資訊的信用系統,會不會成了竊取個人隱私的突破口?如何保障社會徵信機構不濫用徵信權利,侵犯資訊主體的權益至關重要。對此,張子紅表示:向徵信機構提供不良信用資訊的要事先告訴資訊主體本人,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資訊的保留有嚴格期限,不得超過五年。

  雖然獎懲的具體辦法還沒有確定,但《綱要》明確提出,要將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情況與相應地獎懲措施對應。掃一掃數字就能知道某個品牌有沒有出過品質事故,憑信用代碼就能獲得行政事項的簡化優待,這樣的猜想在六年之後,或許就會實現。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