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餐飲業上半年盤點:跨界轉型、營收回暖、虧損擴大

2014-07-07 08:5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被稱為“民營餐飲企業第一股”的湘鄂情,近日高調宣佈將更名為“中科雲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決定轉向大數據領域。

  近年來,餐飲業轉型不佳、上市折戟、營收下滑的消息不絕於耳。2014年上半年,營業額回暖的餐飲業真的好起來了嗎?記者進行了調查。

  從餐桌到大數據

  先是受政策影響業績下滑,上演關店潮,再到被騙數千萬元,被稱為“民營餐飲企業第一股”的湘鄂情近年來一直扮演著悲情的角色。近日,湘鄂情發佈公告稱,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中科雲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介入環保、影視業之後,又高調轉向大數據方向。

  而無論是簡單的“就低”,還是高調地跨界,對於餐飲業簡單的轉型,業內並不看好,甚至引來股民吐槽。

  “一些高檔餐飲的轉型有兩個方向性的問題。”上海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分析説,一是降了高管的工資,違背了餐飲業“以人為本”的本意;二是又將高端菜“一鍋端”了,也不符合特色經營的特點。這就導致其在餐飲的道路上非常不順,最終只能轉向跨界經營。

  從餐桌到高科技,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轉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餐飲業目前的困境。中國烹飪協會統計,2013年全國餐飲收入2.5萬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創21年來最低值,甚至低於國際金融危機前後。

  在嚴峻的背景下,一些餐飲企業對刷卡手續費等費用也開始“錙銖必較”。記者近日在上海市場走訪發現,一些小飯店開始暫停刷卡消費,只允許現金買單,就是為了節省下刷卡後給銀行的部分手續費。

  “先是不能刷卡,不久後就紛紛關店了,仿佛Pos機損壞成了虧損前的徵兆。”上海市民王先生説,自己所在的商圈去年至今,不少家餐飲企業都已經關門。

  虧損面仍在擴大

  中國烹飪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3月,限額以上餐飲企業(通常指年營收達200萬元以上的餐飲企業)收入結束持續14個月負增長,取得4.2%的增幅,並在4月繼續走暖。

  但是,成本的困擾讓餐飲業陷入“看起來很美”的困境,儘管高峰期大眾餐飲排隊的人不少,可真正賺錢的企業卻不多。

  金培華介紹,去年上海餐飲企業利潤率是3%至5%,今年上半年平均可能只有兩點幾。“去年上海監測的餐飲企業中,有三分之二在虧損邊緣,估計今年這個數字還會增加。雖然看起來消費在增加,但不少餐飲企業並沒有盈利。”

  對於餐飲業而言,房屋租金是最大的成本壓力。特別是現在商業的租金,三年一調整的合約,到今年上海很多企業都面臨調整,有些區域甚至一調就上漲30%,這部分讓很多餐飲企業都難以承受。金培華説,和去年相比,上海餐飲業的人工漲了15%至20%,租金也漲了10%左右。

  “現在餐飲業結構不合理,高檔餐飲比較多,呈現出中間小、兩頭大的啞鈴型。”博蓋諮詢董事總經理高劍鋒認為,在此輪行業洗牌之後,如果能形成大眾餐飲佔據主導,中低端餐飲合理補充的紡錘型,才算是真正降下了目前餐飲業的“虛火”。

  打好“親民”牌

  “短期內整個行業不會很樂觀。”高劍鋒説,但這有利於餐飲業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誕生幾個與百勝等類似的大型中端餐飲集團,關鍵是在需求不斷增加的城市化進程中,誰會是管理最好、最有特色的品牌。

  專家認為,首先,大眾化餐飲應該有針對、有細分和自己的特色,不要陷入同質化的競爭。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説,餐飲企業可以考慮採用雙品牌運作。原本的高端品牌不完全放棄,適當縮減,同時推出附屬品牌。

  其次,可以儘量增加營業時間和內容,將非正餐的時間利用起來。齊曉齋説,早餐後到午餐之間、午餐後到晚餐之間的兩個時間段,可以提供一些物美價廉的茶餐。讓餐飲不局限于只做餐飲,把表演和沙龍活動引入餐廳,成為新的有生命力的結合體。

  金培華建議,一方面可以適當降低餐飲業的營業稅率,另一方面水電煤可以享受工業標準,而非現在的商業標準。同時進一步降低刷卡手續費率,“現在是1.25%,也就是説每刷卡100元,就有1.25元要給銀行,如果能和超市一樣降到0.38%,餐飲業的壓力會小很多,畢竟這個行業承擔著很大的就業責任。”(記者 周琳、徐潤南)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