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33項城鄉待遇差別:從“權利清單”看戶籍鴻溝

2014-06-27 08:4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村裏人”和“城裏人”、“本地人”和“外地人”,身份不同,有多少權利差別?長三角地區一個縣級政府梳理的結果顯示,當地城鄉居民間存在33項因政策不同而産生的“待遇差異”。

  這些差異,覆蓋了居民生活、就業多個方面——

  如果生活困難,“城裏人”的低保標準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40%確定,而“村裏人”的標準則是“城裏人”的七五折。

  如果失業,“城裏人”的失業金待遇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75%,而農民合同制工人的標準則為城鎮失業人員的40%,純粹“村裏人”的失業情況則不在登記範圍之內。

  對於當地的老年人,“城裏人”中60歲以上的能拿到助老服務券,困難、殘疾、獨居、高齡等特殊老人還能享受進一步的補貼;而“村裏人”中只有失能、半失能和8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才可享受政府購買的服務。

  如果住房條件差,“城裏人”中的困難戶可以申請廉租房、經適房,而“村裏人”則沒有資格。

  如果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兩類人的賠償標準亦不同。根據法律規定,受害者獲得的損害賠償金額,與其從事行業及其所在地的平均收入掛鉤。如此一來,由於收入差距較大,“城裏人”和“村裏人”的獲賠金額就相差懸殊。

  此外,在醫保待遇、報考駕照、士兵退役經濟補助、烈屬軍屬撫恤、子女教育等方面,“城裏人”與“村裏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間也存在差異。

  當然,“村裏人”也有在“城裏人”看來值得“羨慕”的地方。比如,“村裏人”可以申請宅基地,承包山林、農地,而“城裏人”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再如,如果違反計劃生育政策,“城裏人”的超生罰款要比“村裏人”高出一截,等等。

  同地不同權、同勞不同酬、同命不同價……梳理近年來的新聞報道,因戶籍差異而催生的不公之事層出不窮,其間的差異可能還不止上述33項。

  比如,沒有戶口,孩子就學可能一直要交高昂借讀費;沒有戶口,買車、買房的首付成數可能更高;沒有戶口,去世以後家屬可能沒有喪葬費可拿,等等。戶籍有無,從生到死,差異巨大。

  記者還發現,城鄉二元的戶籍,至少包括了三張“制度之網”:城鎮和農村分割的二元戶口遷移制度,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區分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常住登記和暫住登記分類的二元登記制度。

  多年來,這三張大網,將城鄉差異牢牢固化,仿佛高墻將“城裏人”和“村裏人”隔離在各自的地域內。如欲攀墻而過,得克服重重困難。

  比如,不少地方規定,農村戶口居民遷往城鎮的,需具備購房、投資、引進人才、務工經商等條件或親屬投靠;而原城鎮居民遷往農村的,除親屬投靠外,嚴格限制遷移,戶口遷移後,戶口性質不變。

  記者發現,上述清單中的33項城鄉差異,涉及12個部門。有些政策制訂在本級政府許可權之內,更多則涉及上級政府部門,千頭萬緒、盤根錯節,一策之變,往往牽動多方利益,需要在各部門、上下級政府間做大量協調工作。戶籍改革,毫無疑問是改革的一塊“硬骨頭”。

  不過,也應當看到,各地近年來因地制宜,在戶籍改革方面有了實質性推進。比如,上海早已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2013年起上海實行居住證積分制,積分達到規定分值的,可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待遇,包括同住子女在上海參加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等。

  廣東則提出建立新型戶籍制度,將全面放開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落戶限制,全面放開除廣州、深圳以外城鎮的直系親屬隨遷限制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落戶限制。

  浙江德清縣今年成為全省城鄉體制改革試點縣。該縣取消了農業、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讓外來務工、經商人員能夠享受與本地戶籍人口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社會管理、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城鄉一體化。

  不過,記者採訪了解到,基層在推進戶籍改革方面仍面臨不小困難。比如,城市公共資源總量有限,短時間內無法滿足所有農村居民落戶要求,在交通、就醫、就學等方面面臨瓶頸;一些地方在基層層面“能夠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已經基本完成,還需要更高層面、更大範圍的改革配套,等等。

  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統籌考慮,又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要堅持積極穩妥、規範有序,充分考慮能力和可能,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不少基層政府表示,希望為基層在戶籍改革方面的探索給予更多支援,上下聯動破解改革難題。  “中國網事”記者葉鋒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