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醫保均次費用”致慢性病人往返奔波

2014-06-06 08:43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看病配藥往返次數太多,配常用藥也要反覆排隊、掛號、收費……針對市民長期以來的意見反饋,申城新醫改方案提出:各級醫療機構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人,可開具二至四週處方用量。

  該項便民措施在社區推廣已見成效。然而,在多數三級醫院,針對價格偏高的慢性病用藥,“長處方”推廣仍有難度。

  慢性病藥物開藥受限

  家住上海市楊浦區的吳老伯患帕金森病,需服用名叫“珂丹”的藥物。因該藥僅在大醫院專科門診有配,每次配藥只夠一週用,吳老伯每週必須從楊浦趕到華山醫院配一次藥,往返奔波,令他叫苦不迭。

  無獨有偶,市民王阿姨長期服用主治腦梗塞的藥物“波立維”,但因價格較高,該藥在三級醫院單次配量不多。王阿姨直言:“來大醫院就是為了配社區沒有的藥,但醫生藥開得少,只能多跑幾次。”

  上海新醫改方案實施至今,各級醫療機構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人,可開具二至四週處方用量,但這一方便慢性病人的配藥措施,在實際推進中卻遇阻力,一些醫療單位以年度醫保預算總額為由,繼續限制慢性病人用藥。部分價格較貴的藥物僅能配一週。

  相比西藥,由於中醫治療的多為慢性病,因此患者反映開藥量太少的問題在中醫科就更為突出。“差不多有60%的患者都有這樣的抱怨。”上海中醫醫院的一位醫生對記者説。

  一些患者還告訴記者,由於慢性病藥物開藥限量,一些藥販子就打起開藥兜售的主意。他們想辦法開出一些慢性病常用藥,賣給因為路遠開藥不便的患者,以牟取利益。

  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教授認為,去年全市的門急診量高達1.9億人次,其中有相當比例是慢性病患者。這些患者每週都需上醫院,就是為了配常用藥。如心臟血管裝了支架的病人,需長期服用“波立維”,由於價格昂貴,社區醫院根本沒有,不得不跑大醫院。所以,大醫院往往會人滿為患。

  “醫保均次費用”卡得嚴

  “不是我們不想開,而是用藥有規定,不同級別的醫院用的藥物不一樣。不同醫療機構使用不同的限級藥品是為了保障百姓的用藥安全,一些專業性較強或用量較少的藥品,只限于大醫院有相關病症診療經驗的醫生具有處方權。”一名醫生解釋。

  某三級醫院內科負責人説,儘管鼓勵慢性病長處方,但醫保控費原則未變,只是“均次費用”上有了緩和空間。不過,如果醫生開具單張處方金額過高,仍有醫保超標風險。另有一家醫院副院長坦言:每年醫保部門給我們醫院的總額約為1800萬元左右,“分攤”下來,醫生均次費用須控制在200元不到,“如不控制均次費用,很可能醫保總額到年底出現超標。”嚴控醫保“均次費用”,成了價格較高藥品無法普及長處方的關鍵。

  那麼,“均次費用”從何而來?業內專家分析,病人可自行選擇就診醫院,導致每家醫院就診人數難以預計。上海市醫療機構根據醫院門診量,實行醫保總額預付,漸漸發展成“超出罰款、結余自留”的模式。多年來,醫保部門雖從未確定有“醫保均次費用”提法,但在實際操作中,醫院將預付額度“分攤”給各個科室醫生,最終形成“均次費用”的指標。粗放式的預算額度、指標式的“分攤”,造成了一些病人往返奔波、就診多有不便的現狀。

  指標設置應科學合理

  醫院管理專家表示,控制醫保費用不合理增長與方便慢性病人配藥,完全可以達到均衡。這方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做法就值得推廣。

  據六院門急診辦公室主任陶敏芳介紹,新醫改方案公佈後,醫院陸續調整了門診慢性病用藥處方限制,所有200余種慢性病常用藥的電腦設置處方量都開放到4周。“像恩替卡韋、波立維以及糖尿病用藥等價格較貴的20種藥,病人個人要求或者醫療確實需要,全部開具2至4周用量。”

  市六醫院管理層表示,“均次費用”作為一個觀察指標,初衷是考查是否合理用藥,而非“一刀切”抑制病人合理需求。方便慢性病配藥的新措施帶來醫保費用上升,由醫院總盤子承擔,通過進一步精細化管理,提高合理用藥水準加以“內部消化”。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建議,如能添加復診率、長處方應用率等指標,精細化管理處方應用,或將扭轉現狀。找尋更科學、更合理的績效考核指標至關重要。此外,現有醫院資訊化管理系統,在病人需求與醫保控費中也能發揮良好功效。通過測算不同種類慢性病的用藥情況,制定合理的處方週期,完善醫生開具處方的提醒、警告等功能,將可化解因藥價等客觀因素導致長處方難推廣的尷尬。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