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北京大紅門投資商回應外遷保定:我們會導致霧霾麼

2014-05-13 09:21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北京大紅門投資商回應外遷保定:我們會導致霧霾麼

  經濟網訊(記者李鳳桃)5月8日,豐台區政府已與保定市白溝鎮眉目傳情,政府計劃引導大紅門批發業務向保定白溝新城轉移。對此,大紅門最主體投資商鑫福海工貿集團董事長陳重才對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記者做了獨家回應,他表示,大紅門的批發業務是由市場決定的,政府應該在産業調整時做好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在産業調整外遷之前,先要做好大紅門服裝核心區的規劃,告訴大家這個地區到底如何發展。

  作為大紅門地區最核心的投資商,鑫福海工貿集團擁有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福成、鑫福海、金泰彤翔等多座商城,形成了北京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而這家企業是大紅門所在的南苑鄉果園村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是由村黨委書記陳重才帶領村民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步建設發展起來的,每年為國家貢獻上億稅收。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北京正推動非核心功能産業向外轉移,大紅門等服裝批發市場對周邊交通、環境帶來較大壓力,成為外遷的典型。對此,您怎麼看?

  陳重才:過去,我們這個地區經歷過這樣的一次遷徙。1995年,大紅門地區被稱為“浙江村”,外來人口多,管理混亂,政府下決心將這個地區的外來人口清理出去,最後,這些人白天被送出去,晚上又自己回來做生意。最後,市政府、區政府的共同努力,建設並逐步形成了如今的大紅門商貿城。如今,我們要接受1995年的教訓,不能讓這種教訓在這個地區重演。

  服裝是一種文化,首都需要發展服裝産業。我們國家的古絲綢之路也是因為服裝發展起來的,現在,我們的服裝已經從這裡賣到華北地區甚至外蒙古,這也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如今,我們的企業規範了,市場也規範了,我們的土地、建築都是國家批准的,是符合北京市整體規劃的。幾年前,我們被批准為北京市級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如今,對於如何打造大紅門服裝核心區,政府應該有一個規劃。

  至於外遷,我想我們符合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首先,我們這個地區是不是有污染?會不會導致霧霾?如果是有污染,我們無條件關閉。産業調整需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外來人口不是北京市的負擔,也不是豐台區的負擔,我認為他們是財富。在北京,各行各業都有外地人,沒有他們就沒有北京市現代化的發展,沒有他們的智慧和資源,就沒有大紅門的發展,也沒有大紅門商貿圈。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據媒體報道,大紅門地區有可能疏解批發、倉儲等功能,而商業業態將會向零售等方面升級轉型。在您看來,根據大紅門的商品定位,批發業務能否從這個商圈剝離出去?

  陳重才:零售是針對北京市市民的,而北京市周圍通州、昌平等外區縣還有很多商戶需要批發服裝,北京市東單、西單、翠微百貨等很多商城的服裝也會從大紅門採購,北京市既需要批發,也需要零售,批發和零售需要結合起來,這是由市場決定的。北京市也有一些中低收入的人群,也需要中低檔服裝市場的存在。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針對北京市對商貿業的調整升級,目前,大紅門批發商場也已經自發開始了升級改造,您認為升級改造的方向是什麼?目前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陳重才:根據豐台區十二五重點發展的“一軸兩帶四區”,我們屬於一個功能區,叫“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我們一直在貫徹落實這個功能區的發展。

  在交通方面,目前,大紅門地區的擁堵主要是因為晨光路、光彩北路等三個迴圈路沒有打通,如今,我們已經修築了一部分,我們希望在2014年這些道路能夠通車。在大紅門商貿區,地鐵10號線經過這裡,快速公交也經過這裡,所以這裡的交通非常便利,一旦迴圈路打通,這裡根本不可能擁堵。服裝的倉儲物流部分的確比較亂一點,所以,我們也在考慮是否將這部分挪到四環外,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提前在考慮安排。

  在環境方面,我們建議政府能不能單獨成立一個指揮部來管理這個地區。這裡的黑車、三輪車、燒烤、路邊擺攤等給環境帶來了很大壓力,政府能否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對存在安全隱患、不符合安全規範的一律取締,對假冒偽劣産品,工商部門給予重罰。我們商貿城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行動,我們主動關停了自己餐廳的燒烤,為此,我們一年損失幾十萬元,另外,我們還在配合舊城改造拆除相關的建築,並對平房出租加大管理力度。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