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中基層群體為“薪”而“愁” 工作更疊頻繁

2014-05-06 09:35 來源:國際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直以來,收入都是與廣大百姓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的。去年的11月8日,在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報告中規劃了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時值半年之期,國內最大的分類資訊網站趕集網聯合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發佈《2014中基層崗位職場薪酬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的中基層崗位人群,平均月薪僅為3033元,四成人認為漲薪無望。3000多元的平均月薪對於“漂”在大城市的他們而言,只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運轉。

  抗風險能力差

  儘管總有萬元月嫂、快遞員的新聞衝擊眼球,但更多的中基層崗位群體卻有苦難言。

  趕集網這份針對工作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中基層崗位薪酬調研報告顯示,六成以上的人群月收入不足3000元,平均月收入僅為3033元,與2013年的2868元相比略有上漲,但僅夠維持基本生活運轉。此外,四成人漲薪無望,36%的中基層崗位群體拿不到年終獎。

  數據顯示,19%的人群月薪低於1000元,三成人群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而月薪超過5000的高收入群體僅8%。從平均工資來看,長三角地區成為打工者的天堂,上海的平均工資最高,達3739元,其次分別是深圳、蘇州、北京和杭州,平均工資3300元。

  低收入導致中基層崗位群體的儲蓄比例同樣偏低,月均儲蓄所佔收入比例僅為14.33%,近一半的人存不下錢,收入全部用於日常和其他開銷。過低的儲蓄比例使其經濟上的風險應對能力十分薄弱。

  從薪資漲幅上來看,中基層崗位整體平均預期漲幅為14%,有39%的中基層群體認為收入水準只會保持平穩。這些並不能緩解其生活開銷、贍養父母、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壓力。

  這份調查對象包括中基層白領工作者和銷售、房産經紀人、保安、美容美發師、快遞等中基層藍領職業。趕集網産品副總裁趙世勇介紹,運用趕集網的平臺以及線上問卷的方式,這次調研共回收來自全國各地的有效問卷270350份,覆蓋北上廣深等36個城市以及各個年齡層的人群,能夠較為全面地展現中基層崗位群體的職場薪酬情況。

  工作更疊頻繁

  據報告顯示,在北上廣深四個巨型城市的中基層崗位中,外來人口占比近8成,新移民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作為傳統的移民城市,深圳中基層崗位中外鄉人佔比達到90.4%;廣州、上海、北京的佔比緊隨其後,分別是74.6%、74.3%、71.6%。

  然而,低收入導致新移民工作更疊頻繁,他們常常在工作與工作之間流動、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漂泊。與白領階層的主動跳槽不同,中基層崗位群體的工作更疊更具被動性。

  調查表明,54%的群體去過2個以上的城市打工。此外,80.9%的中基層崗位群體期望通過換工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收入水準。春節後更成為換工作的高發期,32%的人群表示肯定定會換工作,36%的人群表示有較大的可能換工作。

  此外,由於社保繳費年限必須達到15年才能在法定退休年齡時才能按月領取退休金的規定,因此15年成為外來務工者給一座城市的“保鮮年限”。在繳滿15年社保的中基層崗位群體中,49%的人決定未來會回到家鄉。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秉泉認為,除了薪酬因素,工作氛圍、發展空間、技能、個人價值實現等都是跳槽的原因。“低收入工作者由於感受到‘不被尊重’而難以對城市和工作産生認同感。這不僅需要更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友善和關懷。”

  調研還顯示,快遞員、保潔員等新藍領月均收入為3157元,比坐辦公室的秘書、文員、出納等職位平均高出500元左右。劉秉泉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國內的人才供給也發生轉變,藍領工資權利得以保障。而隨著社會對於職業尊重度的提升,中基層白領所代表的光鮮意義也逐漸淡化。

  趙世勇認為,作為免費的生活資訊服務網站,趕集網每天都會受到上千萬找工作、找房子的中基層崗位群體的關注。“我們希望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資訊和就業參考,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而我們通過調研也能更理解用戶的生存狀況和使用習慣,如針對中基層崗位群體手機利用率更高,進而推出‘橄欖樹’這類手機客戶端平臺,方便他們更有效地接收資訊。”趙世勇説。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