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揭秘全球代購造假:假小票、寄空箱、一日遊

2014-05-04 09:1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接受驗貨、境外物流、專櫃小票,在海內外價差的誘惑下,這種“不出國門,購遍全球”儼然成為消費者的寵兒。

  表面看,説明書、保卡、專櫃小票一應俱全,物流資訊從國外到入關環環可查,實際上,小票是列印的、物流是空造的、産品是高倣的。海外代購成為假貨“集散地”留下一個思考:誰該被徹查?誰來進行徹查?

  傍“正品”有三招 一日遊、寄空箱、買小票

  “奢侈品在買回來之前我都不敢跟買家保證是哪産的,可網上總有些店主像魔術師一樣,一個月賣幾百個已經不生産的舊顏色法産包包,而且價格低到兩三折,這可能嗎?”法國留學生、淘寶代購店主單先生和記者説。

  同一款皮帶,在淘寶的代購價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專櫃小票齊全、物流資訊完備,且宣稱可以“專櫃驗貨”,就一定是正品嗎?多位代購店主和買手向記者揭秘了造假的手段。

  招數一:一日旅遊變身“正品”

  專業買手杜小姐説,正品代購利潤在10%左右。但在沿海地區,有很多奢侈品高倣廠家。那些號稱是海外代購的網站,就從這裡購買包,郵寄到國外,經國外再銷售給國內的代購客戶。

  “尤其是包包等大件物品,成本最多幾千元,售價卻高達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她透露,“一日遊”就能賺好幾萬元,甚至法國也有專門的售假網站,方便買手下單,事實上網站貨源就是來自國內。

  招數二:郵寄空箱偽造“物流”

  淘寶代購店店主何小姐表示,消費者的警惕性越來越高,物流造假也愈加普遍。消費者要求從國外郵寄的物流憑證,許多賣家便找國外朋友郵寄空箱子回來,製造物流憑證。“身邊很多同學都在幫人郵寄箱子,賺點外快。”

  招數三:小票也可“私人訂制”

  何小姐説,以前買奢侈品牌看小票、身份證,基本就能辨認了。可現在網路上很方便就能買到海外代購假票據,從10元到40元不等的高倣假小票可以輕鬆倣冒中國香港、新加坡、法國專櫃票據。“專櫃一般也不會提供這種鑒定服務。”

  記者發現,雖然“代購小票”已經作為敏感搜索詞被遮罩,但在淘寶搜索“奢侈品包裝”卻能找到70多頁的結果。客服表示,65元就能得到奢侈品發票、小票、POS單、防塵袋等一整套産品,還可訂制“香港專櫃”或“法國專櫃”。

  維權遭遇多重“難” 只有消費者“火眼金睛”?

  為了規範市場,不少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全球購”等認證,但並未能完全堵住造假的漏洞。

  單先生説,雖然淘寶“全球購”認證需要提供物流單、採購發票等,但不是每一單都要。不少全球購店主就真假摻著賣,而且只給顧客提供物流單複印件,保證手上有物流單、採購發票,“隨時應付檢查”。即使被發現售假,大不了退貨了事。

  而消費者即使明知是假貨,也很難“退一賠四”。根據電商平臺的規定,若需要退一賠四需要出具原廠的鑒定證明,商家承認商品假貨的聊天記錄截圖、品牌商鑒定報告、工商局假貨沒收函,證明貨物是假貨。

  “專櫃驗貨”只是聽起來很美。記者先後撥打了古馳、LV、浪琴等品牌在大陸的官方電話均被告知,不為個人提供任何産品鑒定服務,品牌也沒有授權一些電商平臺銷售産品。

  從噹噹網和亞馬遜銷售假冒進口化粧品,到“全球購”真假參半,幾大電商平臺紛紛中槍。假貨盛行,網購平臺是否在“掩耳盜鈴”,成為熱議焦點。甚至有內部人士認為,到底是管理疏忽,還是有意縱容,“很難説得清楚”。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説,網際網路領域有通用的“避風港”原則,平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以免責。但是數據和資訊都掌握在電商平臺那裏,很難判斷。“有些電商平臺為了維持品牌活躍度,可能對售假不作為,甚至默認。”

  消費者也難以舉證。聯合事務律師所律師胡雪説,一般要經過行政或司法機關的調查,才可以確認“明知或應知”。如果真的發生糾紛,電商平臺完全可以通過非自營、店中店等各種藉口推脫責任。“叫消費者來舉證,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電商不是“避風港” 誰來監管“店中店”?

  “店中店”銷售真假難辨,並非一家平臺的問題。而在不斷被曝光的造假售假手段面前,究竟誰該被徹查,由誰來進行徹查,卻仍然是一個問號。

  “將事前審查的責任完全賦予電商,這也很難實現。”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説,但電商平臺應建立先行賠付的渠道,一有投訴幫助消費者維權,然後向第三方追償。

  專家們認為,電商對於店家“售假”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會常務副會長邱寶昌説,根據新消法,網購平臺如果明知或者應知它銷售的商品是虛假的,不採取措施去遮罩,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曹磊同樣表示,第三方商家應成為重點徹查對象,電商平臺自營採購品類也不容忽略。不僅是平臺要作為守門人把好“第一道關”,自查自糾,行政部門也應從交易記錄、後臺商家數據中查出端倪。“電商不能成為例外。”

  專家建議,對於平臺應分類管理。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説,以“店中店”為主的平臺,相當於集貿市場,管理可以相對寬鬆;但自營為主“店中店”為輔的平臺,相當於百貨公司,應率先實現先行賠償,才能增加它管控商家的動力。

  業內人士介紹,平臺對第三方店舖的監管不能只停留在入駐時期,而是應長期、定時進行。“畢竟消費者是信任某一個平臺,平臺應該在持續監管上負起責任。”曹磊説。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