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關稅高門檻一年逼走6000億 應提質吸引消費回流

2014-04-30 09:0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隨著出境遊越來越便捷和普及,海外淘貨逐漸成為中國人境外消費的主要內容。2013年,通過海淘、代購、旅遊購物等方式就消費了6000億元。然而當前經濟形勢下,提振內需、擴大消費已成為振興經濟的重要手段。專家認為,提高促進內需消費的軟硬體環境是關鍵,對此政府應該加大稅制改革力度,企業也要不斷提升商品品質,百姓才會更願意把錢都花在國內。

  海外消費規模3年翻番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通過旅遊購物和代購形式,流向海外的中高端消費額約有6000億元,佔國人總消費的20%,其中除了700多億元是網上代購外,5000多億元的中高檔消費品是中國9000多萬人次的出國遊客購買的。而在2011年,這個數字只有3000億元,3年的時間境外消費就實現了翻番。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提升,人們對體現生活品質、品牌價值、社會屬性等附加價值的商品甚至是奢侈品越來越青睞。高檔名牌化粧品、服裝、腕錶,甚至豪車、遊艇、私人飛機,這些曾經一度被認為高不可及的奢侈品,如今已逐漸走進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發佈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奢侈品市場本土消費280億美元,境外消費達到740億美元,即中國人奢侈品消費總額為102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人買走全球47%的奢侈品,成為最大客戶。調查顯示,中國出境人數近年來逐年攀升,2013年達1億人次。購物幾乎是所有中國遊客到境外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國消費者每人平均消費額一般是歐美本土消費者的5-10倍,是日本、中東等國家消費者的3-5倍。

  關稅抬高商品國內售價

  事實上,商品價格無疑是中國人熱衷於海外購物、導致內需外流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奢侈品價格的內外“溫差”更是明顯。同一件商品,國內售價通常比歐美及港澳高20%以上,有的高端消費品甚至要高出30%-40%。

  而造成這一因素的關鍵就在於當前中國的稅費體制,過高的關稅抬高了中高端消費品的售價。專家表示,我國對高端消費品實行較高進口關稅政策,此外還需要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綜合稅負較高,從而導致最終零售價格比進口到岸價格高出2/3以上,各個稅種疊加以及各類費用累加是推高國內中高端消費品售價的根本原因。

  除價格外,商品品質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尤其是嬰幼兒奶粉,在國産奶粉品質陷入信任危機的情況下,從港澳、澳大利亞、紐西蘭代購奶粉的現象目前已十分普遍。專家認為,這種趨勢的持續,不僅讓海外奶粉供不應求,抬高了價格,也讓國內奶粉企業的日子更加艱難。

  此外,由於很多奢侈品新品在中國上市與全球並不同步,大部分至少要等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有的甚至不在國內銷售,這就造成很多追求體驗新産品的消費者不得不赴境外購買。

  降價提質吸引消費回流

  面對不斷擴大的境外消費規模,尤其是當前激發內需潛力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環節,如何讓這6000億元的消費實現回流,已經刻不容緩。

  “6000億不是個小數目,有必要降低中高端消費品的進口關稅,這部分關稅有虛高的部分,至少可以下調10%。”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看來,降低中高端商品的進口關稅直接受影響的是中國海關。中央財政對海關關稅及代徵稅的依賴度達30%以上,海關關稅要是降低了,中央稅收就減少了,因此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配就要作調整。“可以下調10個百分點。這樣就能回流3000億元消費,一些外資品牌會進駐中國,不僅能增加就業,也能帶動個稅和營業稅的增加。”張小濟説。

  此外,還可以參照海南建立境內免稅店的做法,考慮在其他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和城市進行試點,增開境內免稅店。目前,海南不僅將免稅購物限額從每人每次5000元提高至8000元,還將免稅商品品種擴大至21種。

  專家認為,除了軟體環境外,提高企業産品品質、培育品牌效應等硬體實力更為關鍵。政府不僅要努力營造國內消費市場公平、有信譽的競爭環境,也要鼓勵企業不斷走向海外,把中國製造的産品和創新的成果推向海外,讓企業在獲得海外消費者認可的同時,也贏得國內消費者的信賴。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