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專家稱養老金並軌原則已確定 不會降低退休金

2014-03-30 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導讀:昨日,參與養老金改革部分政策討論和制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有關改革方案確實正在做頂層設計,但根本沒有具體到是否要按工齡進行補交這份兒上。

  公務員養老金怎麼改?

  主體將由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構成

  對於養老金並軌,鄭秉文表示,現在的改革原則已經確定,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主體將由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兩部分構成。

  鄭秉文説,職業年金將保證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替代率不會降低,也就是説改革後不會降低相應人群的退休金。

  據了解,目前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佔退休前工資的比例)相差懸殊,即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可拿到在職工資的80%至90%,而企業職工退休後只能領到在職工資的40%至60%。

  替代率相差懸殊如何破題?

  國家已出臺政策推進企業年金

  對於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相差懸殊的問題,鄭秉文強調,實際上企業職工養老金也由兩部分構成,包括基本養老金和企業年金,但“目前已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依然很少,全國參保人數僅為2000萬人”。

  鄭秉文表示,去年12月,由財政部、人力社保部以及國稅總局聯合發佈了《關於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實施了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這是國家為了推進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髮展的一項具體措施。

  鄭秉文認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起企業年金之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也會與機關事業單位的看齊。

  鄭秉文説,改革後,無論從體系上、模式上還是繳費公式上,兩大板塊的養老保險制度都將是一致的。

  養老金並軌改革方案能否如約出臺?

  改革已寫進政府今年工作總體部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提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

  對於改革方案在今年是否能如約出臺,鄭秉文很有信心:“我相信能推出來,今年政府確實是在動真格兒了!”鄭秉文坦言,從2008年以來,有關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曾3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並且從未進入到具體出方案的進程中,“但這一次真不一樣,樓梯響了,也見著人了,作為參與者,能感覺到事情在被努力推進中”。本組文/本報記者 解麗

  記憶體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並軌改革歷程

  2008年初

  國務院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和重慶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工作。

  2009年1月

  人社部公佈了《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對這項改革路徑給出勾畫,但並沒有明確改革後養老金水準是否變化,只籠統提到要建立職業年金,沒有具體細節和收入彌補措施。由於相關人員退休待遇水準會大幅下降,因此阻力較大,所以配套政策始終未出臺,並軌也未實際啟動。

  2012年3月

  雙軌制在全國“兩會”上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和熱議,對當前的養老體制進行改革、取消養老金雙軌制的呼聲高漲。

  2013年8月

  原人力社保部副部長胡曉義明確養老保險制度最終將走向統一,目前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雙軌制”將並軌,在多年前對事業單位先行“動刀”之後,開始傳遞出機關、事業單位有關養老金的改革要“一勺燴”的信號。

  2014年3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明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

  此後,人力社保部副部長胡曉義表態,關於養老金並軌,“總理其實已給出了時間表”,讓國民看到了養老金雙軌制有望在今年破題的希望。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