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去年全國平均每個機場虧損2000萬

2013-05-22 14:06 來源:西安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我國各地機場建設熱情空前高漲,同時,全國高達七成的機場尚未走出虧損泥潭。專家指出,機場建設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不能盲目超前,打造“面子工程”。機場應改善經營、降低成本,通過經營的持續改善來提高盈利水準。

  七成虧損難阻機場建設潮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修建機場56座,遷建機場16座,改(擴)建機場91座。各地興建機場的同時,虧損似乎也將隨之而來。2012年,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有183個,其中134個機場共虧損約29億元,平均每個機場虧損約2000萬元;2011年全國135個虧損機場共計虧損20億元。

  在大、中型機場佔據明顯市場優勢的情況下,新建機場能否在民航業的客、貨運市場中奪取一席之地,前景難料。民航總局公佈的2012年民航機場業務量排序顯示,計入統計的186個機場(未停航)中,年旅客吞吐量低於10萬人次的有40個,低於100萬人次的有123個。與之相比,大中型機場雖然數量少,但優勢明顯。

  客運方面,2012年我國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有21個,完成旅客吞吐量佔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74.0%,其中僅北、上、廣三個城市的機場就佔到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30.7%;貨運方面,我國年貨郵吞吐量在10000噸以上的機場有49個,完成貨郵吞吐量佔全部機場貨郵吞吐量的98.5%,其中僅北、上、廣三大城市的機場佔全部機場貨郵吞吐量的53.5%。

  機場盈虧賬應理性看待

  專家認為,我國機場出現大面積虧損,是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曉津認為,我國虧損的機場絕大多數都是中小機場——機場規模經濟顯著,運輸規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盈利能力也就越強。我國現存大量年旅客吞吐量在100萬人次甚至10萬人次以下的機場,其營收很難覆蓋各項成本。中國民航大學機場規劃研究所所長王志強認為,與國外機場建設主要依靠財政資金以及公共債券支援不同,我國新建機場大量使用銀行貸款,機場建成後還本付息壓力很大。

  儘管各地機場普遍出現虧損,但對虧損要以更理性的眼光來看。資料顯示,江蘇淮安自2010年建成機場通航以來,吸引了850多家臺資企業落戶,成為全國第四大臺資聚集區,2012年實際到賬的招商引資額已突破20億美元。淮安機場每年虧損1000萬元,但帶動的財政收入超過50億元。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彭語冰教授認為,機場是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能以自身的盈虧斷定其合理性。全國所有機場一年的虧損不到30億元,這些錢只能修幾十公里高速公路,卻帶動了數以萬億元計的經濟增長。除此之外,機場的社會效益非常顯著。當初玉樹建機場,業內也有爭議,但玉樹地震一發生,機場的作用馬上就顯示了出來,這種社會效益是多少錢也換不來的。

  機場建設應因地制宜

  中國民航局機場工程基地綜合交通研究所所長歐陽傑認為,儘管近年來我國機場建設步伐較快,但機場總量仍然不足。我國每萬平方公里僅有0.19個機場,遠低於美國、日本和歐盟,甚至低於印度和巴西。

  李曉津認為,在我國東部地區大規模修建高鐵的背景下,高鐵沿線中短途航線的競爭力大大減弱。在東南沿海機場本來就已經很密集、高鐵又經過的地區,再大規模建設機場並不合適。

  王志強認為,“修建3公里高速公路的錢就能建立一個簡易機場”,在新疆、青海等地廣人稀的省份,修建機場的成本遠遠低於修建公路的成本。未來機場的建設更應向航空條件較差的中西部省份傾斜。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許多地方建設機場有“搶先心理”。一個地區建了機場,附近再想建,國家就不批了,無論有沒有需求,先建再説。許多地方政府把機場當做“面子工程”,機場建得很超前。

  李艷華指出,儘管機場面臨全行業的盈利難題,但通過改善經營,降低成本,也能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例如將飛行區管理與航廈經營分離,廣泛開展特許經營,將支撐運營的消防、氣象、醫療救援的社會化,達到節約資金的目的。

  文/圖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