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中央定調今年樓市調控 分析稱扭轉市場上漲預期

2013-02-21 1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樓市響起一片“漲”聲之時,20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樓市調控“國五條”。會議不僅再次重申堅持執行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調控政策,堅決打擊投資投機性購房,還在繼2011年之後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佈年度房價控制目標。此外,會議在明確既有政策的基礎上,還提出了對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及時採取限購措施,以及建立穩定房價工作問責制等內容。

  市場分析認為,堅持調控政策不動搖、力度不放鬆,這無疑是扭轉市場預期的及時舉措。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會議並未提出具體的調控新舉措,但是預計兩會後中央仍有很大可能將出臺力度更大的調控新政。

  樓市上漲預期增強 調控再出組合拳

  自2009年12月份開始樓市調控以來,政策經歷了四次升級,分別是2010年1月的“國十一條”、4月的“國十條”、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國八條”,而這次出臺的“國五條”則是第五次調控升級。

  “國五條”中穩定房價的新政包括,完善穩定房價工作責任制、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應、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規劃建設、加強市場監管等五項內容。

  有媒體評論稱,堅持調控政策不動搖、力度不放鬆,這無疑是扭轉市場預期的及時舉措。

  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認為,本次中央強調的都不是新問題,此次重申,是因為有些城市區域市場發生了變化。所以目前應該是對房價上漲過快城市加強制度的執行和管理,有針對性地穩定市場。

  對於中央再次重申抑制投資投機,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分析稱,“去投資化”政策強化執行,無新政推出,總體定向寬鬆中伴有“階段性”收緊,將成為2013年房地産市場的總體調控特徵。

  “國五條”還要求,已實行限購城市按統一要求完善措施,未實行限購城市房價上漲過快的,應及時採取限購等措施。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認為,這是政策從嚴的表現。既是繼續嚴格執行既有限購政策,也是意味著限購範圍有可能擴大。

  此外,繼2011年之後,中央時隔兩年再次提出要求地方公佈年度房價控制目標。

  對此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表示,公佈房價控制目標更強調保持房價基本穩定的原則,對於地方政府來説是更嚴格的要求。

  國務院此次再次強調對房産稅和住房資訊聯網政策的實施,王玨林認為,“房地産稅是市場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一方面國家稅務主管部門要做有計劃地推進工作,來幫助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有主動性,讓市場儘快成熟。”

  而對於中央提出要增加普通商品房、保障房及用地供應,牛鳳瑞認為,商品房和土地供應量的增加,能夠穩定市場預期,但是保障房的供應對抑制房價上漲其作用不大,主要是一項民生工程。“商品房和保障房的需求對象不同,儘管有某些重疊,但是比例不大。”

  樓市調控不排除出臺更嚴政策可能

  雖然此次中央僅再次強調嚴格執行限購、加強住房及土地供應等“老政策”,但是近期有關於二套房首付提至七成和上調貸款利率的消息早已在市場上傳得沸沸颺颺。

  陳國強表示,會議並未涉及具體信貸政策,實出乎眾人之意料。但需要注意的是,雖未涉及但並不意味未來不涉及,其次會議內容豐富幾乎涉及房産調控的方方面面,範圍其實遠超出傳言的內容。

  那麼,中央在祭出“國五條”之後,未來是否會有更新更具體的房地産調控政策出臺?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對中新網房産頻道表示,房地産政策發生重大調整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因為房地産跟宏觀經濟的走勢密切相關,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可能造成一些政策的微調。

  張宏偉認為,從政策層面基調來看,鼓勵改善型需求既然是既定的,那麼,鼓勵樓市改善需求就應該“降首付降利率”,而不是提高。 牛鳳瑞則直言,銀行利率等信貸政策措施的調整對房地産市場的影響和産生的效果更為直接,如果傳聞屬實對市場的殺傷力會很大。

  偉業我愛我家分析認為,差別化房貸政策繼續深化、限購政策繼續趨嚴與擴容,重點在於繼續保持控制購房需求的力度,意味著更加嚴格的“限購”“限貸”政策還將有望在部分城市出臺。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