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26省2012年外貿“成績單”出爐 西藏增152.02%居

2013-01-23 13: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6省2012年外貿“成績單”出爐西藏增152.02%居首

2012年部分省(區、市)外貿進出口情況分析。 製表人 宋雅靜

  近日多個省(區、市)公佈了2012年的外貿“成績單”,2012年我國全年進出口增幅在6.2%,這與年初外貿部門定下的“保十”目標相去甚遠,多個省區市也出現了減速現象。中國經濟網記者對現已公佈的26個省(區、市)的外貿“成績單”做了部分梳理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外貿市場的變化是最大的,大部分省區市的傳統外貿市場(美歐日)受到了衝擊,新興市場(東盟、非洲等)呈增長態勢。同時多地經濟産業區的良好發展對外貿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在利好政策的幫扶下,如廣西北部灣、成都綜合保稅區等對外貿和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多省(市、區)外貿進出口出現減速

  西藏同比增幅最高 廣東外貿總值最高

  截止23日,現已有公佈的26個省(區、市)中,17個省(區、市)外貿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準,9個外貿增幅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有上海、寧夏、湖北、河北比去年同期外貿進出口出現降幅現象。增幅前三位的為西藏、重慶、河南。其中西藏為增幅最高的,同比增幅為152.02%,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最高,為9838.2億美元。

  多地經濟産業區對外貿做出巨大貢獻

  廣西作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橋頭堡作用日益凸現,特別是北部灣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的建設,為廣西與東盟雙邊貿易注入了活力。2012年廣西對東盟進出口120.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26%,高於同期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速15.8個百分點。成都綜合保稅區作為四川省承接加工貿易産業轉移的重要載體,為四川省貢獻了超過4成的外貿進出口額,拉動全省出口增長20.1個百分點。天津濱海新區東疆保稅港區完成外貿進出口50億美元,實現了116%的增長,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24億美元,同比增長20.1%,高出整體增速15.4個百分點。

  多地私企、民企外貿保持增長態勢

  2012年新疆邊境小額貿易依然佔據半壁江山,一般貿易進出口則出現快速增長勢頭。私營企業最具活力,國有企業比重略有下降。山西民營企業進出口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山西進出口的比重分別為35.8%、34.7%和29.5%。上海的進出口企業的結構和産品也發生了變化。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比重有所下滑,私營企業進出口保持增長態勢。青海私營企業對外貿易總值7.5億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5%,居龍頭地位。河北省民營企業(包括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為外貿領頭羊,作為各企業性質中活躍度最高的類別,它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中體現了河北省外貿活躍度。

  多地外貿市場大幅轉變 釀新興市場增長極

  2012年中國對歐盟、日本貿易分別下降3.7%和3.9%,同期,中美雙邊貿易增長8.5%,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長10.2%,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長20.1%,在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出口增速最快。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總值增長20.5%,香港取代日本成為內地的第四大貿易夥伴。目前中國前五大貿易夥伴依次為歐盟、美國、東盟、香港和日本。

  在地方省市的外貿市場上這樣的變化也是相當明顯的,傳統市場受到新興市場嚴重衝擊,其中江蘇對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出現降溫,新興市場開拓成效顯著,對拉美、非洲進出口分別增長8%和18.4%;北京對美貿易突破300億美元,美國成為北京地區第二大貿易夥伴,較2011年提升1位,而日本“購島”鬧劇等因素影響,2012年北京地區與日本雙邊貿易同比下降16.5%,日本由2011年北京地區第四大貿易夥伴下滑至第七位;歐美日三大傳統市場在海南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同樣降至3成以下,而對東盟、非洲、中東等市場出口增速則高達89.8%、29.1%、21.5%,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趨勢;深圳對香港及臺灣地區進出口快速增長是拉動深圳增長的重要因素,對美歐日3大傳統市場進出口均出現萎縮。除此之外,多個省區市對東盟、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市場的份額明顯的增長,市場趨勢逐漸顯現多元化,多地對外貿易的新興市場也成為了經濟的新增長極。 (記者 宋雅靜)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