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關注建築品質:390個標準“治”不了建築滲漏

2014-12-01 10:06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防水是整個建築裏面的一小部分,造價只佔工程總價的1.5%左右,但卻直接關係到建築的品質和壽命,也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生活品質。目前全國的工程品質案件當中,滲漏的案件佔到25%~30%,而且每年都在上升。”中國建築學會施工與建材分會防水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葉林標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標準多,卻治不了房屋滲漏高發

  中國建築防水協會和北京零點調查公司用一年多的時間調查了全國28個城市的850多個社區,走訪了2000多棟樓房,發現建築屋頂的滲漏率是95.33%,地下室滲漏率是57.51%,住戶的滲漏率是37.48%。

  雖然這裡的滲漏率是按照專業人士的計算方式,整個屋頂、房間或地下室只要有一個滲漏點就算作滲漏,但滲漏高發的事實依然十分驚人。

  “建築外觀是大家看得見的,而防水是看不見的,防水品質完全是內在的品質。但滲漏會使鋼筋銹蝕,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葉林標指出。

  “做不漏水的房”,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中國(太湖)建築防水高端論壇上,這項對建築的基本要求成為各方專家深入研討的議題,“不滲漏”成為目前我國建築難以完全達到的高標準。

  “目前我國的防水標準是全世界最多的,材料標準300個,施工規範90個,相關政策文件也是最多的,防水新技術和新材料也是最多的。但是建築物年年漏,年年修。”説起治不好的建築滲漏“高發症”,中國硅酸鹽學會房建材料分會防水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沈春林情緒激動。

  追責任,誰都無責該“責”誰

  當一個建築工程發生滲漏後,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局面:建築設計師説,我是按照規範做的,沒有違反規定;防水施工隊説,我們是按照標準去採購的,施工也按規定做了;監理説,我是按照質監標準做的檢查……業主責問,我花了那麼多錢還漏水,錢都哪兒去了?

  葉林標指出,造成房屋滲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設計不到位,佔到漏水原因的26%;二是防水材料不過關,假冒偽劣産品造成的滲漏佔22%;三是施工不合格,俗話説“三分材料七分施工”,48%的滲漏是由施工不當引起的;四是在管理、維護、使用、成品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又造成4%的滲漏。

  “做一個好工程是不容易的,設計、材料、施工、安裝、現場管理,任何一步不到位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對此我們有很深刻的體會。”葉林標説。

  建築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説,目前我國的建築防水總産值已經超過1500億元,但是建築防水行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産能嚴重過剩,而且是落後産能居多,市場集中度低,低水準重復建設嚴重,市場惡性競爭激烈,假冒偽劣猖獗,行業的誠信備受挑戰。

  治病根,清除黑色産業鏈

  “由於建築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瑕疵,比如最低價中標,層層分包,建築監管不是很到位,使大量假冒偽劣産品流入市場。再加上建築終端市場上大多由沒有資質或者缺少技能的工人來施工,假冒偽劣材料和無技能的施工人員成為建築防水市場的主體,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個黑色的産業鏈,使得建築滲漏高發。”朱冬青説。

  “解決滲漏頑疾,必須動員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徹底改變我國防水行業存在的‘小企業過多低價競標成風’的現狀。引領技術進步,推動産業升級是防水企業發展的最終方向。”中國建築防水協會副理事長、凱倫建材董事長錢林弟強調。

  在2014中國(太湖)建築防水高端論壇上,各方專家學者紛紛獻策,指出需要從三個方面加強對整個建築防水産業鏈的監管和引導:

  ——建設全鏈條品質監督管理體系,從各個環節遏制“黑色産業鏈”,通過執法資訊、違規資訊、失信資訊、品質失信“黑名單”等資訊公開有效遏制無序競爭,加大社會和輿論監督力度;

  ——企業要承擔防水材料和工程品質安全的主體責任,加強企業自律,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産業升級;

  ——行業組織協助政府加強監管的同時,要開展行業自治,規範市場秩序,落實行業自律公約,繼續擴大行業品質動態監督和品質約談範圍。行業協會要完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職業鑒定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本報記者 張翼)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