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深圳;創建社區"政企分離"模式 提升社區建設水準

2014-11-28 14: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科技坂田人居坂田

  坂田天安雲谷

  坂田全景圖

  坂田手造文化街

  深圳坂田:創建社區“政企分離”模式有效提升社區建設水準

  作為深圳的高新企業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地區的龍崗區坂田街道,由於歷史原因,存在明顯的“城鄉結合部”特徵。在社區層面,“村改居”社區黨、政、居、企“四合一”現象普遍,在執行查違等涉及股份公司及原村民利益的工作時推進困難。隨著城市化和特區一體化的深入 “四合一”的基層治理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坂田街道成立伊始,就開始逐步推進社區工作站與股份合作公司“政企分離”,目前12個社區已全部實現“政企脫鉤”,是龍崗區唯一一個實施社區“政企分離”的街道。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完善和深化,坂田轄區社區建設水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社區集體經濟也得以健康發展。

  文/ 龍萱、易玉梅、廖建州 圖/龍萱、鄭樺、王豐 專稿

  坂田街道社區“政企分離”四大改革舉措

  據了解,坂田街道在各社區推行“政企分離”四大改革舉措,規範管理,用現代服務理念重塑和諧新社區。

  措施一:循序漸進,推進經費、人員、場所脫鉤

  一是逐步推進經費脫鉤。坂田街道逐年加大社區建設投入,在社區辦公場所、圖書館、廣場、服務中心及部分社區內道路等方面逐年增加投入,彌補了歷史欠賬,股份公司不再承擔社區建設費用。據統計,2009年-2013年,區、街下撥“村改居”社區工作站固本強基經費累計達6597萬元。

  二是逐步推進人員脫鉤。2006年街道成立之初,基於平穩過渡的需要,工作站專職人員主要由原“兩委”成員、計生骨幹、治保骨幹過渡,少數職位採取公開招聘、街道下派幹部形式。2006-2007年.股份公司有41人兼任社區工作站專職人員(站長、副站長和一般專職人員)。2007年起,街道黨工委開始加大公開招考、從臨聘人員中選聘和選派幹部下社區力度,大面積充實社區工作站專職人員。目前,9個“村改居”社區中,選派公務員、職員等街道幹部14人進社區,其中6人任工作站站長、7人任工作站副站長。社區工作站專職人員全部面向社區公開招聘,另外配備臨聘116名、計生協管員179名、綜管員321名、社區下城管人員18名、安全巡查員53名、圖書管理員13名、工會及黨建組織員11名。街道通過幹部培訓、專項培訓、民主測評、年度考核、交流調整和內部選拔等措施,提升了幹部隊戰鬥力。

  三是辦公場所脫鉤。街道成立之初,9個“村改居”社區工作站大多與股份公司合體辦公。目前,坂田、楊美、五和、南坑、崗頭、新雪等6個社區辦公用房通過固本強基社區建設項目解決;大發埔、馬安堂、象角塘社區辦公用房通過租賃解決。

  措施二:強化保障,推進物業管理進社區

  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社區管理中的作用,從2006年底坂田街道就開始在小區試點實行物業管理,至2008年區政府統一部署後全面推廣,將原聯防隊統一解散,其中部分人員就地轉化為物業公司保安隊,其日常開支通過物業公司正常經營收入來予以保障,治安經費轉為市場化運作。街道採取引入專業物業管理公司、由股份公司成立物業管理公司自行管理、股份公司和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合作管理三種模式,在轄區28個城中村小區全面實行了物業管理。

  措施三:邊改邊做,逐步明晰社區黨、政、居、企職能

  2006年街道成立後,股份公司不再承擔計生管理、道路管養等職能,社區服務職能全部由街道接管。2007年,街道開始實施“小社區大管理”新型社區工作模式,通過開展社區物業管理化、網格化管理、社區管理隊伍一體化及打造社區“一站式”服務平臺,初步接管了股份合作公司原有的部分管理服務職能。2008年起,通過落實區政府“大綜管”、物業進社區、“城中村”綜合整治等工作部署,逐步將“清無”及清理亂擺賣、環境衛生、社會治安、消防及安全生産、人口及出租屋管理、民政養老、社區文體等職能從股份合作公司中剝離。目前,坂田街道制定的社區黨委、社區工作站、居委會權責清單,正在上級指導下修訂,不久即可正式發佈。

[責任編輯: 林天泉]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