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劉麒魁:綠色建築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趨勢

2014-11-21 15:07 來源:中國建設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農村住宅建設是建設新農村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創造宜人的居住空間,現已成為新農村住宅建設的一大亮點,不僅起點要高、標準要高、品質要高,而且還應充分體現節約資源和建築節能的新理念。

  對此,在11月9日由中國建設報社、卓達新材市場開發總公司聯合組織的“2014全國農村建房暨新農村建設研討會”上,卓達新材市場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劉麒魁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在新農村住宅建設中應大力提倡綠色建築,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 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間。

  中國住房:綠色建築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但目前大部分還是在城市住宅建設上推廣,農村住宅也需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築的原因是什麼?

  劉麒魁:首先,對於發展綠色建築,可能很多人認為應該把重心放在城市建築上,城市建築固然重要,但就目前我國住宅建築市場來説,面廣量大的住宅仍在農村,農村既有住宅佔全國既有住宅總量的70%以上。由此可見,農村住宅是我國住宅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發展綠色建築是完全必要的。

  其次,在我國農村千百年來用黏土實心磚建造的風格各異、千姿百態的民居,大多沒有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的概念,在造成物質資源、能量資源浪費的同時,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使農村居住聚集地的環境日益惡化。所以,各地農村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資源、經濟水準、歷史文化等條件,因地制宜地逐步取代磚混結構建築。

  最後,我國農村每年僅農作物秸稈資源據統計已達到7億噸,其中2億噸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還有很多林業採伐剩餘物資也沒有得到高效利用。農村是綠色建材 木材、竹材、植物纖維如秸稈等)的原料産地,在農村發展綠色建築方便就地取材。如果國家再從政策引導、市場主導、技術支援等方面加大在農村發展綠色建築的力度,那麼在農村發展綠色建築則將取得跨越式發展。

  中國住房:正如你以上所説,新農村建設的確需要綠色建築,那麼,在你看來,該從那些方面採取相應的措施以推動其發展?

  劉麒魁: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必須下功夫培養農民居民的綠色建築意識,應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各種渠道,向廣大農民宣傳綠色建築,改變他們的傳統觀念,讓他們自覺地接受綠色建築,並參與到發展綠色建築工作中來。

  在這方面,還需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和配合,通過宣傳資料、相關培訓等,使得農村居民自覺遵循綠色建築的規律,營造良好綠色建築的社會環境,從被動的接受綠色建築轉變為自發的要求,從源頭上有效地促進綠色建築的推廣。

  另外,為倡導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民居建築,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理念,各地還應儘早儘快建立一些示範工程,以起到引領帶頭作用。

  中國住房:綠色建築在農村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政策引導和支援,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重視,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綠色建築産業和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你對地方政府有哪些建議?

  劉麒魁:就地方政府而言,無非是需要重視並加強引導,並建立有效的經濟激勵機制。

  一方面,可以對農村居民發展綠色建築實施補貼政策。這種補貼其實是對綠色建築産品的生産者進行間接的補貼,降低了綠色建築産品生産者的成本,同樣也降低了農村居民建設綠色建築的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對農村居民發展綠色建築實施稅收政策。一是對綠色建築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是降低了綠色建築産品生産者的成本,同樣也降低了綠色建築産品消費者 即農村居民 建設綠色建築的成本;二是對使用非綠色建築産品的消費者 即農村居民 實行較高強度的收費政策,以引導農村居民消費綠色建築産品。

  除此之外,綠色建築的發展還應結合各地農村具體情況,並以適宜技術為主,因地制宜地推進各種綠色建築技術體系的發展和有機整合。國家層面也應從各方面加強對農村綠色建築科研開發,在各類科研基金中設綠色建築專項,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綠色建築科研成果進行示範 包括建築技術、設計技術和綠色建築材料合成技術等 。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