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廣西侗鄉:“魚稻共生”傳統農耕模式助農民增收

2014-09-29 15:5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記者李斌)時下,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稻谷進入收獲季,而與稻谷同時收獲的還有肥美的鯉魚。侗族群眾傳統農耕中的“魚稻共生”正在恢復和傳承,並成為侗鄉群眾增收致富新路徑。

  走進三江縣良口鄉曬江村,見到龍彩鳳正和鄉鄰一起在自家稻田里捉魚。她說,這種俗名“禾花魚”的鯉魚受到市場歡迎,“在田邊銷售價格每公斤40元以上,而運到縣城每公斤已接近60元。”

  曬江村種稻間養禾花魚歷史悠久,山間汩汩流出的清泉,流入梯田之中,喂養出鮮嫩肥美的禾花魚。但長期以來,由于田水管理不到位、缺少魚苗等原因,農戶的稻魚養殖局限于自給自足,沒有形成產業優勢。

  從2013年開始,三江縣積極鼓勵農民傳承侗族地區傳統農耕模式,通過打造“高山稻魚”品牌,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今年以來,三江縣整合各部門資金投入700多萬元,在良口、八江兩個鄉實施種稻養魚整鄉推進示范工程,同時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並在插秧時節把230萬尾魚苗免費發放給當地農民,推進示范養殖。

  “在政府部門幫助做農田保水設施之前,稻魚產量很低,而現在產量達到每畝40公斤至50公斤。”曬江村黨支部書記陸仲文告訴記者,目前,稻田養魚示范養殖戶每畝稻田可以通過養魚增收1000多元。

  “在稻田養魚時,稻田基本不能打農藥、施化肥,我們採用‘誘蟲燈’滅蟲,用沼氣水肥田。”陸仲文說,稻魚養殖讓當地農民逐步恢復了傳統農耕習俗。

  村民漸漸發現,在三江“高山稻魚”品牌得到越來越多城里人認可之後,還有一些人來到村里高價訂購他們生產的無公害稻谷。陸仲文說,很多城里人認為能養出肥美禾花魚的田里生產的稻谷,才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三江縣鼓勵恢復“魚稻共生”傳統農耕模式,已逐步顯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縣里計劃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更多的侗鄉群眾恢復稻田養魚。三江縣委書記袁東升說:“我們將繼續通過農田基本建設運用保水措施,為禾花魚能夠過冬生長創造條件,做好生態和致富文章。”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