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南博鰲4月9日電(記者魏驊)“中國亟須一場大規模本土創新來幫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菲爾普斯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上表示,在轉變創新方式的基礎上,中國需要國內更多産業參與集合創新,從而幫助實現平均收入水準及經濟總量的進一步增長。
在9日晚舉行的“博鰲夜話”討論會上,菲爾普斯就國內普遍關心的“如何規避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進行了集中闡釋,並且還對中國改革創新中遭遇的瓶頸及現階段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研判。
“從傳統意義上看,有幾種可能的方法幫助中國規避中等收入陷阱,即繼續讓低收入勞動力向中心城市轉移、鼓勵技術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腹地轉移、引進西方的優勢技術。”菲爾普斯説,顯然這些方法並不像過去那麼有效,因為低收入勞動力數量的增長空間已所剩不多,甚至一度已經出現了回流現象,而且西方可以引進的優勢技術也都相對有限,因此在中國現階段改革創新的基礎上,亟須更多的産業參與到本土創新當中。
菲爾普斯説,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在遇到收入增長瓶頸時,社會的各個層級和絕大多數産業都進行了創新,在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時,還引發了其他歐洲國家競相追趕並模倣,雖然加劇了競爭,但是這樣的集群效應,卻進一步提高了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水準,同樣中國的多産業創新也將帶動整個經濟馬車前進。
“目前本土創新每年為中國貢獻2%左右的GDP增長,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加速,勢必會釋放出更多本土創新的空間。”菲爾普斯説,“國企改革或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國企在遭遇陣痛的同時將釋放出新的勞動力和資本,如果這部分能量進入私營部門,社會整體的創新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一旦國企具有創新思維的管理者,這樣的改革不僅能夠補充因陣痛造成的稅收減少,而且良性的創新還可將經濟總量和平均收入拉高。”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