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增産不增污 成都境內唯一火電廠將擴容近兩倍

2013-12-26 14:44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增産不增污

  金堂電廠“上大壓小”擴建項目佔用了原嘉陵電廠35.9萬千瓦的發電指標和其部分二氧化硫排放指標。由於項目採用了超超臨界機組等先進工藝,以及關停其他小火電、對一期工程進行技改減排等措施,實現“增産不增污”

  成都境內目前唯一的火電廠——國電成都金堂發電有限公司(下稱金堂電廠)將擴建,其發電規模將由目前的120萬千瓦增至320萬千瓦。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金堂電廠將擴建200萬千瓦火電規模,在其一期工程120萬千瓦基礎上增加近1.7倍,該擴建項目的環評報告書日前已正式獲得環保部批復,項目佔用了原嘉陵電廠35.9萬千瓦的發電指標和其部分二氧化硫排放指標。由於項目採用了超超臨界機組等先進工藝,以及關停其他小火電、對一期工程進行技改減排等措施,實現“增産不增污”。

  發電指標部分來自原嘉陵電廠

  成都東郊的幾家電廠關閉或搬遷後,四川在成都金堂規劃建設了國電成都金堂電廠。作為成都熱電廠搬遷、易地建設的一座大型燃煤電廠,其廠址西面距成都約43公里,西北面距金堂縣城趙鎮約20公里。電廠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産2台600MW亞臨界國産燃煤發電機組,分別於2007年5月和9月投産。截至目前,金堂電廠仍是成都地區規劃的唯一火電電源點。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金堂電廠擬在其一期廠區北側預留的場地上建設“上大壓小”擴建項目,由電廠投資業主利用本集團投資經營的大型煤礦以“自帶口糧”方式,實施“煤電一體化”,建設規模2×1000MW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所謂“上大壓小”,是指建設該項目時已關停部分小火電,“自帶口糧”則是指中國國電集團相關煤礦可提供煤源保障。擴建後,電廠原120萬千瓦發電規模,將增至320萬千瓦。其發電指標的來源,包括原嘉陵電廠35.9萬千瓦和四川省“十二五”火電建設規劃中的部分指標。日前,環保部已正式批復該擴建項目的環評報告書。

  擴建前先減排 增産不增污

  環保部在正式批復前的公示中透露,金堂電廠擴建工程將同步建設脫硫、除塵和脫硝裝置,設計脫硫效率98%,除塵效率99.95%,脫硝效率為85%。電廠煙氣通過一座240米高煙囪排放,並安裝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同時,還將在煤場四週設置防風抑塵網。該擴建項目工程總投資69.9億元,其中環保投資5.8546億元。

  此外,擴建項目發電機組本身採用的超超臨界凝汽式機組,是目前國內火電領域的先進技術。不過,再先進的技術,燃煤電廠也會有部分污染排放。對此,該擴建項目通過關停其他小火電、對一期工程進行技改減排等措施,仍然做到了項目“增産不增污”。據環評報告書披露,該工程總量控制建議指標為:排放二氧化硫1689噸/年,排放氮氧化物1925噸/年。經四川省環保廳同意,該項目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標可從成都嘉陵電廠關停項目(2011年削減2781噸)中調劑,氮氧化物指標可從已建成脫硝設施的金堂電廠61#機組削減氮氧化物(2013年預計削減3937.5噸)作為來源。因此,總體上看,整個區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沒有增加。

  成都將不再審批新建燃煤電廠

  環評報告書表示,隨著成都區域經濟的發展,負荷需求快速增長,特別是成都熱電廠、華能成都電廠、嘉陵電廠拆除後,單靠金堂電廠一期工程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從省市電力部門獲悉,四川今冬明春最高用電負荷預計達2800萬千瓦,日均用電需求約4.33億千瓦時。照此看,四川日均用電負荷大約在1800萬千瓦左右。成都供電公司的數據顯示,成都全域12月24日的日均用電負荷為757萬千瓦,金堂電廠現有發電規模約佔成都目前日均用電負荷的16%,擴建後相當於42%左右。

  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入冬以來,四川河流來水較多年平均略枯,水力發電能力約2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10%。而今冬明春四川火電發電能力約252億千瓦時,同比增20%。特別是,截至11月底,四川電網存煤量達到了687萬噸,達歷史新高。照此看,火電還將在四川發揮重要作用。不過,根據成都市環境治理要求,今後成都將不再審批新建燃煤電廠。

  成都商報記者 祝楚華 實習生 余夢潔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