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一輪深化煤礦整頓關閉工作正在全國拉開大幕。煤炭大省山西提前佈局,於今年初提出煤礦大整合,整合後單礦的年生産能力要達90萬噸,遠高於30萬噸的全國標準。按照該省計劃,明年底,全省煤炭企業主體數量將由2000多個下降至100個左右,進入真正的“大礦時代”。在向這一目標邁進的途中,各種利益訴求交織糾纏。本文如實反映了山西整合煤資源的現狀,從中可見當前國內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編 者
有人曾言:煤炭,主導了山西利益分配格局。全省119個縣(市、區)有91個産煤,煤炭及相關四大産業佔工業總值80%以上。半年來,山西啟動該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資源整合,這對煤炭的利益“江湖”,無疑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原有利益分配格局被徹底打破。通過重組整合,山西煤炭業的産業水準明顯提升,礦井數由2598處壓到1053處,辦礦企業由2000多家減到100多家,年産30萬噸以下小煤礦全部淘汰關閉。
最大限度減低煤炭開發外部成本
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煤炭産能下降, 重擊了山西各地政府的“錢袋子”。然而今年4月出臺的山西省煤礦整合重組規劃,將“錢袋子”進一步收緊。有人估計,整合期間超八成的小煤礦處於停産狀態,涉及産能近2億噸。政府之“利”如此受挫,山西省何以出重手再自斷其腕?
從近年來山西的經濟發展脈絡看,表面上,煤炭開發只需要煤炭生産企業的運轉成本,實際上企業核算之外的外部成本驚人,山西省遏制外部成本增加的努力也從沒中斷過。
保守估計,多年來,山西省僅因粗放採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接近5000億元。粗放的煤炭開發,“造就”大量中小煤礦,資源回採率只有20%左右,僅相當先進水準的1/4。
“血色GDP”,一度是山西人的心結。一年數起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動輒幾十人、上百人的無辜生命轉瞬逝去,嚴重干擾了煤炭正常生産,且一次次敲碎了不少家庭的幸福之夢。
數據顯示,整合前,年産30萬噸以下的煤礦在山西佔70%以上;全省2600多座煤礦,實現機械化綜採的只佔11%,四成煤礦還是延續很原始的炮採方式。“所有代價最後都要老百姓受罪、政府埋單。”山西一位官員憂慮地説。這次煤炭資源重組整合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最大限度減低煤炭開發的資源和環境成本。
整合方式和評估價格引爭議
山西此次煤炭整合目標主要是中小煤礦,這直接觸及煤炭利益格局中一個重要群體——煤老闆。
楊哥,山西資深煤老闆,現有一個儲量約900萬噸的煤礦,核定年産量6萬噸。楊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煤,曾經歷“電費都要高利貸”、“一鍬煤就是一鍬錢”的歲月。“要説誰願意被整合,那是假話。”他説,但他也承認,自己的煤礦如今仍使用落後的炮採。
20多年前,民間資本開始進入煤炭開發領域,之後境遇跌宕起伏,有市場推動,也有政策因素。到新世紀,産業調整思路明確,對煤礦實行技改,提高回採率和安全系數,成為數次政策調整的目標。
2004年到2006年,山西省期望用“資源有償使用”來變局,通過明晰煤礦産權,引導煤礦主做長期的經營投資,促成煤礦設備更新,生産效率和安全性提高。但這一目標並未實現,山西煤炭生産的諸多頑疾仍然存在,尤其是重特大礦難事故層出不窮。
在總結教訓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中,山西省逐漸形成了走“大礦模式”的思路。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山西中小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大礦10倍以上,資源回採率卻不到大礦的1/3。
現在,最大爭議在於整合方式和評估價格。不少民營煤礦收到的整合通知十分明確,被誰整合已定好,沒多少選擇餘地,且評估價格遠低於煤老闆們的心理預期。
對整合主體的界定,山西省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此次整合中,對民間資本原則上“大進小退”、“優進劣退”。兼併主體是以産業水準劃分,而不是簡單以“國有”或“民營”去劃分。如今,山西省保留礦井總數的28%仍為民營企業辦礦,混合所有制企業辦礦數則佔到保留礦井總數的53%。在朔州,國有和民營煤炭企業各佔半壁江山,呂梁民營煤炭企業的礦井數和産能都達到該市總量的60%。
對評估價格的爭議,山西省有關部門回應,所謂的“賠本賣礦”,主要因為煤礦主之間屢次不合法的私下倒賣,況且有些礦僅交一半的資源價款,價款補償沒有討價還價餘地,避免煤老闆心存幻想而觀望。
相關産業發展資金流向何處
“十一”前夕,太原市晉源區最大花卉生産基地——山西梅芝園藝有限公司又是門庭若市,每天運花卉的貨車都在溫室大棚門口排起長龍。公司董事長鄭梅梅也經營過煤礦,如今她每年售出名優花卉70余萬盆,成功帶動種植戶76家,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200人。
鄭梅梅是山西煤老闆轉型的一個樣本。多年來,山西一直倡導發展接替産業,省長王君在上任之初就表示:“山西不做煤不行,光做煤也不行。”2008年,全省煤炭業非煤産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
山西煤資源重組整合,客觀上造成部分民間資本從煤炭領域撤退,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有人估計,將有3000億元資金從山西煤炭領域撤出。
8月10日,山西省政府正式印發有關《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從煤焦領域向國家、省鼓勵的投資領域轉型,該《意見》明確提出,民間資本投資將得到土地供應、財政扶持、稅費優惠等九方面政策傾斜。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雲説,一部分民間資本從煤礦領域撤出,可能成為山西省發展非煤産業的契機。以往煤炭領域的暴利吸引了該區域絕大多數資本,儘管有政策引導,但由於缺乏大規模資金支援,當地的旅遊、高新技術等産業一直培育緩慢。此次山西煤炭的結構調整,可能帶動全省的産業結構調整,使之依託強大的能源優勢,發展後續産業,形成可持續的産業結構。
溫州商人在山西煤炭領域民間資本中佔較大份額,溫州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溫商回歸。
據記者了解,從山西煤炭領域撤資的煤老闆們已陸續接觸服務業、房地産、農業開發、機械加工等領域,但諮詢打探的多,大規模出手佈局仍未展開。一位煤老闆説,很多煤老闆缺乏相關知識背景,除了挖煤不會做別的。
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也認為,受人才等社會配套資源制約,引導煤炭領域民間資本流向非煤領域並帶動相關産業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