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資訊  > 正文

防癌最新成果在京東眾籌,會否引領醫療行業新潮流?

2015-07-14 15: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移動網際網路的即時性與互動性,逐漸降低普通人接觸海量資訊的成本,真實、可靠的資訊變得更為珍貴。而醫療領域,在傳統模式下,技術成為則較難被人們直接感知。大篇專業的醫療詞彙,鉅額的醫療費用,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醫療資訊類應用軟體、社區網站等在網際網路世界廣受熱捧,恰恰説明瞭科學知識的力量依然具備鮮活的傳播力,人們始終願意撥開大眾娛樂性質的軟新聞,敏銳捕捉到與自身健康密切相關的科普資訊,併為之買單。但醫療技術在資訊上的密閉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它的發展。

  因此,權威的資訊意見領袖與受眾普及率高的O2O企業合作,才是網際網路時代,新型科學知識傳播的合理路徑,其中目前較為流行的結合路徑就是眾籌。

  眾籌模式日益在證券、保險領域成熟,但在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醫學領域卻止步不前。

  京東眾籌和國內著名體檢連鎖機構慈銘集團合作的“早找癌”正是在這種大趨勢下應運而生。近期,由中國健康體檢模式創始人韓小紅博士所帶領的國內著名健康體檢連鎖機構慈銘集團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率先推出了將防癌結果與眾籌相結合的模式。

  “早找癌”眾籌計劃是京東眾籌推出的産品眾籌項目之一。慈銘集團此次聯合聯合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推出Hsp90α(早找癌)檢測腫瘤項目。

  韓小紅博士在7月初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慈銘集團未來十年的目標為通過有效的醫學手段讓中國人慢性疾病發病率降低50%。與高血壓、糖尿病相比,癌症屬一次性疾病,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治愈率達90%以上,並以自身胃癌治愈成功為例,向大家闡述慈銘集團未來將採用連結預防醫學類創新産品,通過O2O去中心化線上行銷+線上平臺預約購買結合線下中心機構檢查+報告解讀後二次深度服務的形式,完成傳統預防醫學模式轉型。

  其實,早在2013年11月1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羅永章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全新的腫瘤標誌物——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其自主研發的Hsp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已通過臨床試驗驗證,獲得了國家第三類醫療器械證書,并通過歐盟認證,獲准進入中國和歐盟市場。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沃森博士專程發來賀信,稱讚這項成果“向攻克癌症前進了一大步”。

  腫瘤超早發現越可以提高生存率,最高可達95%的生存率。在腫瘤超早期,分子級水準的轉移就已經開始。Hsp90α參與腫瘤幾乎所有活動,在腫瘤超早期分子水準的轉移和侵襲起到促進作用,並隨腫瘤的發展在學業中的濃度呈上升狀態,為朝早癌前階段篩查提供了堅實基理。Hsp90α(早找癌)檢測目前已驗證了與15種多發惡性腫瘤的關聯性,在中國發病率排名前幾位的肺癌、肝癌、直結腸癌、乳腺癌已全部完成臨床驗證。僅抽取10微升血液,3小時出檢查結果,靈敏度高達94%,費用相當於同效檢測費用的20%,能夠提前1-3年發現癌症先兆,預警風險。

  據悉,“早找癌”項目産品已于7月10日在京東眾籌平臺“智慧硬體”欄目正式上線,參與1元眾籌即有可能獲得價值599元的“早找癌”産品。8月1日起,“早找癌”項目將通過去中心化的微電商渠道廣泛推向大眾,第一批線下合作機構慈銘將首先連結自身所擁有的近100家體檢中心為大眾提供線下服務,從今年9月1日開始,慈銘集團將開放連結外部合作機構,如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門診、社會化機構等。

  體檢與眾籌相結合,這在國內尚屬首例。但“網際網路+”的大趨勢下,慈銘集團的這一合作也極有可能引領醫學成果推廣與應用的新趨勢,京東眾籌與慈銘集團的合作是整合了國內權威醫療諮詢機構和O2O電商品牌公信力的強強聯合,“一元錢”眾籌計劃不僅是為項目籌集資金,更重要的是借助推廣“慈銘腫瘤篩查技術”,做一次大範圍的防癌健康教育,在環境惡化、癌症高發的嚴峻形勢下,喚起更多人對癌症、常規體檢的重視,以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反省和思考,呼籲更多人關注癌症的“早診早治”,推動中國預防醫學的新突破。這種創新轉化模式或將阻癌高發,也是對國家醫療資源的一種節約。

  “網際網路+”的時代裏,人對科技成果的感知會越發直接。毋庸置疑,醫療,作為與人類健康最息息相關的領域,其在網際網路趨勢下的存在形態的改變,將助力人類資源的再次優化配置。

[責任編輯: 李威]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