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 正文

利率鬆綁有利金融活血化淤

2013-10-07 13: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有關貸款利率放開新政近日再次出臺。繼今年7月我國取消貸款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日前透露,近期將以自律機制為基礎,組織綜合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報出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為金融機構信貸産品定價提供參考。這將有利於貸款利率全面放開、全面實現市場化。

  雙軌制影響資金配置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準,它由市場供求決定,其決策權是金融機構,這有利於金融。而在我國,金融機構的這項權力被有所限制。

  金融機構在利率市場化上缺乏自主權造成很多弊端,比如,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配置。“當前我國在信貸市場上的利率管制使得在實際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利率,一個是監管部門管制下的利率,一個是金融市場上的民間利率,這一利率雙軌制不利於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

  專家指出,央行長期管制利率使商業銀行形成了依賴信貸規模增長和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這種惰性令商業銀行創新業務、改進自身管理的動力不足。同時,為應對通脹預期,銀行想法設法推出各種理財産品以逃避利率管制,存款理財化傾向明顯。

  “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速度如果不斷地延遲下去,給中國帶來的問題其實是很嚴重的。”國研中心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認為,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所以説現在很多存款很多時候是負利率狀態,負利率狀態實際上不利於改善我國現在收入分配的制定價格,實際上是惡化了中國的收入分配。這種負利率狀態也使存款的波動性加大,金融體系的波動性也會加大。

  利率放開多方獲益 

  其實,早在多年前,我國已邁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經過十幾年漸進式發展,已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利率全部放開,外幣存貸款利率也放開,還逐步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直到今年7月20日前,僅剩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兩大關鍵點未突破。

  根據央行決定,自今年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準。金融機構貸款自此全面放開。

  貸款利率管制放開可謂一舉多得,其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可以促進商業銀行創新。郭田勇表示,利率市場化改革縮小了銀行業的存貸利差,降低了傳統存貸業務收入,促使銀行業開展綜合化經營提高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改善銀行業務收入結構。

  利率市場化後,央行的監管可以更科學。專家指出,央行可以通過存貸款利率的變化以及其他債務工具和融資工具價格的波動,更加準確地判斷的供求狀況和資産分佈的均衡性。

  放開管制,企業將有可能獲得更加廉價的貸款。武漢科技大學所長董登新指出,從微觀方面來説,一方面有利於小型銀行同大銀行展開對大企業大客戶的爭奪,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那些大型企業,他們將可以獲得更加廉價的貸款,降低其資金成本。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貸款利率市場化意味著有更多金融機構推出更加豐富的貸款産品。

  注意防範惡性競爭 

  “利率市場化無疑是鼓勵銀行競爭,但競爭要防止惡性競爭。”郭田勇説,無論是高息攬存還是貸款利率大幅殺價,都對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利。 “利率市場化要避免形成非理性價格”,這就需要銀行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

  對於此次央行提出的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胡曉煉解釋説,這是由金融機構組成的市場定價自律和協調機制,在符合國家有關利率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對金融機構自主確定的貨幣市場、信貸市場等金融市場利率進行自律管理,維護市場正當競爭秩序,促進市場規範健康發展。

  而央行要求開展的另一項工作“開展貸款基礎利率報價工作”,胡曉煉指出,是建立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佈機制,把市場基準利率報價從貨幣市場拓展至信貸市場。

  “7月貸款利率下限放開後,大銀行以低利率追大企業客戶,使業界競爭加劇。央行的最新要求是建一個最優貸款利率機制。”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銀行給優質客戶提供的最優惠貸款利率是市場自發形成,各銀行上報給央行,把市場資訊集中起來,再向社會公佈。這一舉措是對貸款利率放開的進一步完善。

[責任編輯: 楊麗]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