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滾圖  > 正文

朱光耀:十年內我國GDP增速保持在7%到8%

2014-10-17 15:00 來源:新浪財經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4中國金融論壇”于5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開

  “2014中國金融論壇”于5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梁斌 攝)

  關於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世界權威機構發佈的經濟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經濟總規模是71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總規模中佔比11.5%,排名全球第二。同時,2012年中國貿易量佔全球總貿易量的10.5%,基本與美國持平。儘管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還沒有匯總出2013年全球經濟的數據,但是中國在貨物貿易規模上預計將超過美國。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全球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態勢予以高度關注。目前,各方對中國經濟的評論較易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比如,世界銀行不久前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接近美國並將很快超越美國。還有不少評論認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比如影子銀行問題、産能過剩問題等等。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係,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以及如何有效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盡最大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即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時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當前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在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非常艱巨的。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十分複雜,充滿不確定性。作為最大發達國家的美國,貨幣政策調整對全球經濟的外溢影響大。美國量化寬鬆規模已削減三次,月購買資産規模已降至目前的450億美金。預計今年十月,美國將完全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如按照美聯儲主席耶倫所提出的,量化寬鬆計劃結束後6個月內美聯儲將啟動升息進程。這將為全球經濟帶來重大不確定性。歐洲經濟剛剛開始脆弱復蘇,在面臨通縮壓力的同時,地緣政治的衝擊將使這脆弱的復蘇面臨新的巨大挑戰。日本的經濟結構改革也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外,發展中國家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經濟和金融穩定面臨新的挑戰。

  目前,中國正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怎樣認識中國經濟的現狀和發展態勢,最權威的表述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赴河南考察時強調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係,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經濟發展做了一系列的重要講話。在創新思維方面,習總書記要求要有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作為底線思維,習總書記對財政與民生的工作明確要求: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政策,引導輿論。這不僅是對財政與民生工作的要求,也是對經濟工作總的政策指導。在底線思維的指導下,我們要對風險有最充分的認識,要對可能發生的不利因素有最充分的把握,要通過我們的工作爭取最好的效果。

  關於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我們有信心,中國經濟在今後十年繼續保持7%到8%的潛在增長能力。這種信心來自於中國在勞動力供給、儲蓄率和全要素生産率等方面的基礎條件的支撐。我們工作的關鍵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使這些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在勞動力供給方面,中國的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統計只有35%。所以,通過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推進,勞動力供給會發揮出更大的潛力。通過改革投資體制也會對這種市場的因素發生重大的積極的影響。在簡政放權、對私人部門開放壟斷行業過程中,全要素勞動生産率將大大提高。所以,當前工作的關鍵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習總書記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兩者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已有五年半之久,但全球經濟復蘇仍然十分緩慢,十分脆弱,充滿不確定性,可以説仍然沒有完全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這是為什麼?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實現技術革命的新突破。在以往的金融危機過後,出現新的技術革命,推動勞動生産力快速發展進而帶動經濟迅速復蘇和發展。但截至目前,具有突破性的技術革命還沒有形成,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持續,全球經濟仍在緩慢復蘇的過程中。

  關於技術革命的新突破,《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裏夫金曾表示,第三次工業革命極有可能是網際網路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目前在網際網路和可再生能源領域,歐美仍處於領先的位置,但中國正緊隨其後。裏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曾明確論述,中國可能最終領跑第三次工業革命。支撐此判斷的幾個關鍵性要點是:第一、中國的自然資源優勢,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第二、中國的人文優勢,中國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第三、中國的政策制度優勢,為建設美麗中國,中國政府制定了生態文明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

  綜上所訴,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也有著巨大機遇,中國能否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並在這次工業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最關鍵的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的建設,深化改革,創新思維。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一定能實現中國“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

  (此文係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5月14日在“2014中國金融論壇”上的發言)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