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專家視角  > 正文

劉煜輝:預計2016年地産銷售佔GDP至8% 經濟可承受

2014-10-17 09:42 來源:財經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預計2016年地産銷售佔G D P比例可能回歸至8%,而2013年這一比例是14.31%。按照這個調整預測,意味著2016年地産銷售可能要比2013年萎縮29%。如果處置得當的話,即價格調整些,銷售面積萎縮的壓力就會小一些,或許每年還能保持賣10億到11億平方米的房子,這樣的調整進程對經濟增速的影響應該是可承受的。

  今年以來,銀行資産品質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並且房地産風險催升了不良貸款。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如何看待目前的金融風險?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教授、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微博)。

  《經濟參考報》:今年,房地産貸款的風險被監管層高度警惕,目前,房地産在政策層面以及銀行信貸投放方面,隨著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您如何看待房地産行業的信貸風險?

  劉煜輝:房地産下行週期恐難以改變,這不僅僅是房價本身的調整,更重要的是,2008年危機後中國經濟啟動的非貿易部門(包括房地産行業)快速膨脹來保增長的政策已經不可持續。

  單從價格看,這一輪調整可能要持續3年。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做了部署,財稅改革將在未來3年完成基本框架,這意味著,經濟會逐步降低對房地産和土地財政的依賴。我們也做了一個預測,預計2016年地産銷售佔G D P比例可能回歸至8%,而2013年這一比例是14.31%。按照這個調整預測,意味著2016年地産銷售可能要比2013年萎縮29%。如果處置得當的話,即價格調整些,銷售面積萎縮的壓力就會小一些,或許每年還能保持賣10億到11億平方米的房子,這樣的調整進程對經濟增速的影響應該是可承受的。到2016年,理論上,經濟增速基本能保持在8%左右的水準。

  實際上,房地産進入下行週期將倒逼體制內兩大領域的出清,即重化工業過剩産能收縮和地方債務收縮。下一階段,中國一定會進入經濟杠桿調整的過程,為保證在可控的狀態下進行,需要一整套貨幣金融政策的機制安排,用央行的語境表述是,用一個更加穩健、審慎的貨幣金融環境,為“轉方式、調結構”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基礎。我認為,隱性的一系列貨幣金融的機制都在形成當中。在這一套機制的安排下,中國經濟的尾部風險正在下降,某種程度上講,當前股票市場上漲可能正在反映這種預期,是具有合理性的。

  《經濟參考報》:從宏觀面上看,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強調要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融資難”,應該如何理解當前國內金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這一矛盾,以及高利率背後隱藏的金融風險?

  劉煜輝:融資高利率的本質是經濟效率在下降,信用的配置效率在快速衰退,貨幣流通速度降低後,如果維持原有的增量水準就需要更多的貨幣。

  當前,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土地、礦産等要素的價格,並控制著稅收、收費、準入等對經濟和金融活動有著絕對影響力的多種要素。因此,它能將要素價格壓至均衡價格之下,能將利率壓至自然利率之下,從而扭曲微觀的投資回報,於是信用跟著回報走,中國的財政和準財政活動具有極強的貨幣創生性,這就是經濟學家們常講的貨幣供給“內生性”,我稱之為“財政決定信用”(貨幣需求),財政風險最後都轉化為金融風險。另外,某種程度上,房地産是地方政府融資機制的安排,也就是説,只有將地産商的債務轉化為房地産投資,最終才會變成地方政府的收入,進而撬動銀行支援投資的杠桿。     

  所以人們看到中國金融體系目前存在兩個典型特徵,首先,借貸主體是與政府相關的機構(地産融資最終也是轉化為政府的收入);其次,金融機構的高管與政府行政序列的官員沒有本質區別,這樣金融系統資源分配的效率非常低。

  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在現有體制下,正如周小川行長所講的,存在著大量軟約束的主體,比如産能過剩的國有部門,比如商業銀行,在財務上都或多或少有比較強的軟約束特徵。所以周行長也講,現在融資市場借錢的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利用行政權力佔有資源,比如一些大的國有企業,通過低成本融資,然後轉手做資金掮客的生意,做影子銀行的生意;還有一些是借錢不怕貴的。當這兩類人在融資市場成為主體的時候,融資市場剩餘的資金量就會縮小。其實,還有很多需要金融支援的實體部門、有效率的部門,得不到融資,因此,利率會水漲船高。我覺得,央行對於當前體制弊端的認知應該是非常清晰的,是一個軟約束的環境。

  大家看到,在過去一年多,央行頻繁地使用針對貨幣市場的資産端調控操作,但是對負債端的操作很少。儘管市場有頻頻降準或者調低利率的聲音,但央行仍然能夠保持相對強的定力,主要在資産端進行調控,這其中的根本原因不是來自於經濟,而是來自於體制。

  《經濟參考報》:近年來,影子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另一大融資渠道,監管部門在加大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力度,您如何判斷目前國內影子銀行的風險?

  劉煜輝:其實,中國沒有所謂真正的影子銀行,絕大部分都是銀行的“影子”,即監管套利,銀行進行會計科目的轉化,隱性地增加杠桿。監管層對銀行理財、同業業務等強化監管,實際上讓監管套利加杠桿的路徑被封殺,中國的商業銀行將走向依靠風險定價能力和主動資産管理能力(理財+證券化)來實現競爭力的方向。

  另外,直接融資也將由此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的金融結構將逐步發生深刻改變,貨幣與信用開始分化,中國金融進入“貨幣少增,信用增”的狀態,實質上,是銀行作為信用和債務仲介的作用開始減弱,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化成為大勢所趨,中國銀行業主動資産管理的時代開啟。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中國影子銀行發展時代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