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漁業交流  > 正文

專家:兩岸漁業合作亟待更深層次突破

2014-05-19 13:2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福州9月14日電(記者 宓盈婷 林凱)海峽兩岸漁業合作交流會議13日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漁業從業者和專家表示,大陸和臺灣在漁業發展方面優勢互補,兩岸漁業合作已進入“深水區”,未來需要尋求更深層次的突破。

  據臺灣高雄市彌陀區漁會總幹事林子清介紹,兩岸漁業交流與合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兩岸在漁業交流合作領域與規模上都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

  “尤其是ECFA協議生效後,像臺灣的秋刀魚、石斑魚、虱目魚等可以在大陸大規模銷售,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臺灣漁民增收和兩岸漁業貿易發展。”林子清説。

  臺灣區冷凍食品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沈達表示,儘管在規模和數量上,目前兩岸漁業交流合作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質的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例如大陸可以借鑒臺灣經驗,改進水産品加工技術、物流技術等,從而提升産品品質和附加值。

  由於發展歷史久,臺灣漁業在技術和産業化程度上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近十年來,臺灣的魚産量位居世界前20名,遠洋漁業更高居世界前6名。而相較于臺灣,大陸擁有更龐大的漁業市場和更豐富的漁業資源,兩岸漁業呈現出較強的互補性,可為相互發展提供經驗。

  “臺灣的遠洋漁業發展具有一定優勢,在技術、管理方法等方面緊跟國際趨勢。例如,臺灣培養了一批遠洋觀察員,以便及時掌握遠洋資源的開發保護現狀。這方面大陸可向臺灣學習。”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李明安説。

  長期致力於秋刀魚研究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朱清澄介紹説,以秋刀魚為例,臺灣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生産秋刀魚的船大約有70條,秋刀魚産量超過10萬噸。而大陸在秋刀魚的生産方面起步較晚,因此還需要向臺灣方面取經。

  對於兩岸漁業未來交流合作的方向,李明安認為,兩岸在漁業資源的共用和永續利用、對漁場環境的監測等方面,還擁有廣闊合作空間。

  他同時建議,在漁業管理上,兩岸可以通過建立漁業資訊定期互相通報制度,共同實行季節性休漁制度等措施,更好地實現對漁業資源的管理和保護。

  目前,兩岸漁業交流合作已進入“深水區”,未來需要在更多領域探索實質性的突破。為此,林子清建議,下一步,兩岸漁業團體應當深入基層,更直觀地向漁民講解惠漁新政,與漁民和養殖戶面對面交流,從而更深層次地了解兩岸漁業的發展形態。

  此外,朱清澄還建議,未來兩岸漁業的發展,應以漁業人才的培養和往來交流作為切入點。“以高等教育為例,目前兩岸都有海洋大學,彼此間的科技交流也日益頻繁。未來,還會繼續定期組織老師和學生去臺灣進行短期培訓和講學。”

  作為2013海峽漁業周、第八屆海峽漁業博覽會的系列活動之一,海峽兩岸漁業合作交流會議為兩岸漁業共謀發展、實現雙贏搭建了平臺。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