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兩岸共話臺海漁業保護 “信魚”如何有“信”受關注

2013-09-14 13:23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福州9月14日電 (林春茵)烏魚子,在臺灣被譽為“最珍貴的伴手禮”,閩南語中常用“愛呷烏魚毋穿褲”的諺語,來形容烏魚子之價高和臺灣人對於烏魚子的特殊喜愛。近年來,臺野生烏魚數量銳減,引發臺灣漁業界與學界的關注。

  13日與14日于福州舉行的海峽兩岸海洋漁業養護與共同開發青年科學家研討會上,該話題受到兩岸專家聚焦。

  臺灣海洋大學李明安教授介紹説,臺灣海峽盛産的烏魚屬於暖水洄遊性魚種,冬天遊過臺灣海峽以東産卵,節氣冬至一來,漁民即知滿腹魚子的烏魚即將來信,是以烏魚被當地稱為“信魚”。

  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表水升溫,烏魚往北移,“冬至而不至,信魚而無信”。李明安對此頗感遺憾:野生烏魚的漁獲量已從1980年代的100萬尾左右,降到2002年的不到30萬尾。

  李明安説,烏魚子在臺灣經濟價值很高,加工過的烏魚子每斤價格將近300至400元人民幣,烏魚減産嚴重影響臺灣漁民收入,“過去給臺灣民眾帶來年代記憶的烏魚,已經成為瀕危物種。”

  臺灣的烏魚在一水之隔的福建叫鯔魚,很多火鍋店就叫它“脆脆魚”。大陸集美大學黃良敏教授帶著他的團隊在福建九龍江流域科考時,發現“從2010年到2013年,連續36個月監測到非常大量的烏魚群,包括幼魚”。

  “這些數據和資料我們可以共用。”黃良敏説,“要談保護,首先要兩岸一起把共同的家底摸清楚。”

  保護水環境資源、避免圍海造地過度開發、長期跟蹤監測、兩岸加大執法力度、建立資源保護區、開展魚類增殖,提高海域生産力……黃良敏的研究即以此為課題,“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增殖放流,是近年來福建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主要推手之一。據了解,福建近年在臺灣海峽、閩江流域、羅源灣等水域開展大量的增殖放流活動已成常態。

  福州14日在海峽兩岸海域投放372萬尾魚苗,去年投放量亦達346萬尾,放流魚種超過20多種,鯔魚在投放種類之內。放流之後,漁政主管部門確定出海峽西岸的監管區域,並執行嚴格的監管執法規定。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劉文宏教授認為,海洋污染治理、海上搜救方面兩岸已經建立起很好的共同機制,“這方面的經驗或可移植到漁業共同管理上”。(完)

[責任編輯: 楊麗]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