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人與手機 如何“和諧共處”

2014-08-18 13:1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一則小新聞引起諸多德國媒體關注。德國一青年為了找回釣魚時掉進池塘的手機,便安裝了兩台水泵想把池塘的水抽幹。由於他把抽出來的水排入了附近釣魚俱樂部的廁所,廁所的下水道系統很快承受不住損壞了,造成了約4000歐元損失。

  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找回手機,除了手機裏保存了很多圖片、視頻和聯繫方式,更深層原因或在於“玩手機”已經成為德國年輕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直以來,德國人以愛閱讀著稱。在火車、地鐵、等候大廳等公共場所,都能看到拿著書靜靜閱讀的德國人。因此,很多德國書都有平裝版,封面採用軟殼,開本比較窄,便於隨身攜帶,於是又叫“口袋書”。然而,閱讀的傳統正逐漸在德國年輕人中間遺失——“口袋書”被智慧手機等電子設備替代,地鐵上越來越多的是盯著手機螢幕的拇指族。

  對於傳統的德國人來説,手機並不是特別受歡迎的東西。它的存在意味著失去個人時間和空間,隨時可能被別人打擾。因此很多德國人在度假時會24小時關機或者完全不帶手機,擺脫手機無時無處的“包圍”。很多德國中年人使用的手機型號老舊,對他們來説能打電話、發短信就可以了。

  但年輕人的情況則不同,手機與他們如影隨形,隨之産生的“手機控”問題日益嚴重。德國工商業協會的培訓專家埃斯特爾·哈特維希博士因此特別警告年輕人,“放下手裏的手機”。每年8月是德國雙軌制培訓開始的月份。參加培訓是很多年輕人步入“嚴肅”生活和職業生涯的開端。哈特維希認為,使用手機做到“適度”,跟形象整潔、不遲到、不早退一樣,是職場行為規範的一部分,決定著上司與同事對年輕人的印象。

  智慧手機的普及改變著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網際網路一樣成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在什麼場合、如何使用手機,也有需要注意的規則或者約定俗成的慣例。例如在一些企業,工作期間會完全禁止使用手機,或要求適度使用手機。在德國,年輕人進入一家企業,得先細心觀察其他同事怎麼使用手機,並接受這樣的行為規範。

  科技在改善和便捷人類生活的同時,也給傳統生活方式帶來更多選擇與挑戰。往長遠看,也涉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人與手機,人與新技術,究竟如何做到“和諧共處”,或許當成為這個時代的大課題。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