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媒體頭頂的監管靴子終於落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佈《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下稱《規定》)要求:①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資訊服務需取得資質②強調保護隱私③實名註冊,遵守“七條底線”④公眾號需審核備案⑤時政新聞發佈設限⑥明確違規如何處罰,被網民簡稱為“微信十條”。這意味著,“80%的公眾號將要辦證及不能發佈時政新聞,只能發雞湯了。”電商深喉人士、觸電報創始人龔文祥對南都記者説,一些政經題材的微信公眾號已經開始調整,甚至要退出這個行業了。另外,南都記者從騰訊官方了解到,微信公眾號總量超過5 8 0萬,新聞發佈類的賬號約佔公眾賬號總量大概1%。若以上述數字估計,理論上説,這次新政或將影響到4 6萬個機構的微信運營。
影響誰
時政新聞賬號前途未卜
國信辦的新規下來,率先遭殃的可能是那些處於監管灰色地帶的時政類公眾賬號。《規定》第七條指出,除了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發佈、轉載時政類新聞,取得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外,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准不得發佈、轉載時政類新聞。同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可以發佈或轉載時政類新聞的公眾賬號加注標識。
言下之意,“一是讓W eb平臺的管理規則也適用於移動客戶端,例如原來具有時政新聞發佈資格的專業媒體(比如南方日報),那麼它的客戶端也同樣具有時政新聞發佈資格。二是將管理權力下放到運營商,讓步給企業。即時通訊工具服務提供者在提供平臺的同時,也有內容監管的責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張志安對南都記者説。
事實的確如此。有騰訊內部的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由於受到具備兩個資質的限制,未來針對時政類賬號的管理將會比較嚴格,將成為首批“嚴查”對象。“時政類新聞公眾賬號的管理者現在不知道何去何從。我接到一些資訊説,他們已經開始調整,甚至要退出這個行業了。”電商深喉人士、觸電報創始人龔文祥給南都記者估算,“80%的公眾號將要辦證及不能發佈時政新聞,只能發心靈雞湯了。”
在這個時間點上,南都記者嘗試聯繫了五六位從事時政內容發佈的自媒體人,但對方均表示不便接受採訪,需期待施行細則的具體化。
波及面
46萬個公眾號或被“盯上”
到底什麼算“時政新聞”?很多人覺得很困惑。在一個自媒體聯盟的討論中,有自媒體人士就提出“郭美美到底算娛樂新聞還是時政新聞”。另外,“就是應該區分時政新聞報道和評論。”張志安稱,報道可以設置高門檻,只能由專業媒體來發佈;但評論方面應該給予個人公眾微信號一個機會,只要它們發表的看法是理性的負責的。
其實,“相關定義可以參照、對比商業網站發佈新聞的規定。”不願具名的自媒體人士向南都記者指出,根據2005年發佈的《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披露時政類新聞資訊,包括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社會公共事務的報道、評論,以及有關社會突發事件的報道、評論。
對此,相關部門迄今尚無明確的定論。不難理解,“目前時政類的賬號在後臺很難進行區分。”騰訊方面告訴南都記者,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新聞發佈類的賬號佔公眾賬號總量大概1%。
若按最新公佈的微信公眾賬號總量580萬個,80%的新聞賬號受影響來計算,這次新規或將影響到46萬個機構的微信運營。不過,南都記者隨後查閱了幾個和“時政新聞”沾邊的公眾賬號卻發現,目前賬號仍然處於正常推送中。如“媒體札記”的最新一條推送,是在8月11日發表的“一個引領未來方向的政治預言”;“政知局”在8月11日發佈了“中央紀委走出來的組織部長”一文;而“政商內參”在8月11日發佈的文章則為“中央紀念鄧小平誕辰110週年的政治深意”。
新要求
公眾號需實名認證
儘管業界普遍認為,《規定》不會為整個自媒體行業帶來毀滅性打擊。但不管怎麼説,“如果是長期專門從事時政新聞評論的自媒體的話,還是應該去申請一個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的資質,否則有可能遭禁。”張志安説。
“以微信平臺為例,目前不具備《規定》資質且從事時政新聞發佈的,一般有兩類訂閱號,一類是內容涉及政經類內容,並以此為主要內容形式的自媒體。另一類則是企業的官方品牌訂閱號,偶爾會發佈一些時政類新聞,希望能增加粉絲。”諮詢機構RationalA B首席分析師張星給南都記者進一步分析,《規定》出臺後,如果無法獲得資質,上述第一類訂閱號顯然無法再繼續運營。如果開始調整內容,意味著面目全非,可能會面臨被粉絲拋棄的情況。
更為灼人的是,《規定》第四條還指出,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資訊服務活動,應當取得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資質。並且,《規定》要求公眾賬號的使用者必須通過真實身份資訊認證後註冊賬號。
2011年,中國政府曾針對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站出臺類似限制規定。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新浪微博用於內容審核的員工超過1300人。今年,針對微信公眾平臺上惡意傳播謠言行為,微信已刪除文章近3000篇,封停賬號400余個。而就在8月7日新規發佈當天,微信公眾號也再次進行改版,閱讀數從上面調到下面,1億以上不再顯示具體閱讀數。
利益鏈
刷粉刷讚的貓膩
現在,業界真正關心的問題是,如果不涉及熱門時政新聞,如何讓自己的企業訂閱號更吸引眼球?
小米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你要關注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産品的微博的時候,99%都是想著去找麻煩的,我要你服務我。比如説手機廠商,大家來關注的時候首先想到我查快遞怎麼查、如何投訴……很多都是基於服務驅動的。”黎萬強稱,企業在做行銷時,一定是先做服務再做行銷,讓真正的用戶關注你,而不是“水軍”關注你。
水軍?你懂的。“我的公眾號粉絲量10多萬,發一篇千字軟文約3萬元,那至少也得給客戶一兩萬的閱讀量吧。”一自媒體大V對南都記者坦言,內容多了,資訊氾濫,公眾號的真實閱讀數並不高。
微信刷粉刷讚的“灰色産業鏈”由此催生。
南都記者在淘寶上輸入“微信閱讀數”,即出現了數十個提供刷讚刷粉的商家。南都記者與其中一位客服進行對話,其表示圖文閱讀數,12元可增加1000次閱讀數,只需要提供微信公眾賬號以及圖文連結即可,而原文閱讀人數,則是12元增加100次閱讀數,均由不同IP完成。“閱讀數放上還是放下不是重點,廣告主仍然會關注具體的數量,同時賬號也需要提供後臺數據,所以閱讀數仍然是體現受歡迎程度的最直接指標。”該客服表示。
另一位技術類自媒體運營者周先生在記者面前打開瀏覽器,調用某個特殊功能,然後在出現的一大串字符中修改了幾個,頓時一篇閱讀量只有1201次的帖子變成了12019次,而且,無論你怎麼移動放大瀏覽器頁面,都不會看出有漏洞。 (采寫:南都記者 謝睿 方南 實習生 盧春琳 姚曉文 楊恩捷 李思怡)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