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深化改革需要面對來自於利益集團的挑戰。第二,新型城鎮化需要面對來自於地方政府的挑戰。第三,經濟增長需要面對來自於霧霾等各種不利因素的挑戰。第四,貨幣政策需要面對來自於銀行的挑戰。2014年的貨幣政策如何制定,穩健的貨幣政策能否實現,關鍵要看銀行信貸理念如何轉變。不然,“錢荒”會一直伴隨著中國,且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攔路虎之一
新的一年中國經濟將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又將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深受社會各方面的關注。
由於在新的一年裏,各種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除了外部形勢仍面臨出口癱軟、QE退出、貿易保護主義氾濫等不利因素之外,國內需要面對的各種制約因素也很多,特別是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將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進程以及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效果。
首先,深化改革需要面對來自於利益集團的挑戰。如果説30年前的改革,需要面對的主要是思想觀念和認識的挑戰,只要解決了思想和認識問題,改革的阻力就會大大減少。那麼,今天的改革,不僅需要繼續解決思想、轉變觀念,還需要衝破利益集團的蕃蘺,克服利益集團的阻力。
眾所週知,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2014年不僅是中國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國深化改革的打基礎之年。很多的改革方案都需要在這一年制定並出臺。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方案在研究制定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利益集團的強力抵制。這些利益集團,不僅有來自於財富分配不公領域的,也有來自於權力分配不合理領域的,不僅有來自於經濟基礎的,也有來自於上層建築的,不僅有政府與企業關係不順的,也有政府與市場關係不順的。所有這一切,既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也會對深化改革形成強大的阻力和挑戰。所以,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落實改革措施時,能否經受住挑戰,對中國政府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毋庸置疑,改革紅利將成為實現中國經濟第二春,2014年也將在中國經濟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年。
第二,新型城鎮化需要面對來自於地方政府的挑戰。新型城鎮化與改革一樣,都被稱之為創造紅利的主要源泉之一。尤其是新型城鎮化,不僅將成為紅利的創造平臺,還將成為中國縮小城鄉差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重要舞臺。
但是,新型城鎮化也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其中,如何克服來自於地方政府的阻力和挑戰,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為,從中國城市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來看,雖然城市化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更快發展,也帶來了城市面貌的積極變化。但是,帶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地方政府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也把城市建設作為了政府及其官員的政績平臺、政績工具,從而在城市化發展中,嚴重忽略了人是城市化最核心因素的問題。
所以,如何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將人放在最核心位置,並讓地方政府不為了自身利益扭曲城鎮化建設,使新型城鎮化成為城市化建設的翻版,需要決策層和管理層拿出更多的辦法和措施,且必須能夠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毫無疑問,2014年也是新型城鎮化起步之年,那麼,起步之年,能否克服地方政府的阻力,使新型城鎮化不落入城市化的套路之中,將是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同時,不讓新型城鎮化成為地方負債的推動器,也是需要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第三,經濟增長需要面對來自於霧霾等各種不利因素的挑戰。過去的一年,中國有一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特別是下半年,更是頻繁出現在公眾的面前,那就是霧霾。
雖然霧霾是一個環境概念,但是,卻充滿了深刻的經濟內涵。因為,霧霾的主要來源,是出自經濟結構的嚴重不合理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過於粗放。如果經濟結構合理、經濟增長方式合理,霧霾就不可能如此嚴重。反過來,要解決霧霾,就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係,讓經濟增長不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環境保護又不對經濟增長産生過大的影響。不僅如此,資源如何利用、能源如何節約等,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顯然,2014年將會成為今後的一個標桿。做得好,是一個好標桿。做不好,就是一個壞標桿。
第四,貨幣政策需要面對來自於銀行的挑戰。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中國的貨幣政策基本被銀行牽著鼻子走。銀行濫放信貸資金,給通貨膨脹帶來壓力,就只能通過調整貨幣政策來解決;銀行在濫放信貸資金以後出現“錢荒”了,又要通過貨幣政策的來處理。原本是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也完全顛倒過來了,使貨幣政策成了銀行的工具。
雖然相關專家認為,2014年可能不會再出現“錢荒”。但是,筆者感到,如果銀行的信貸理念不改變,“錢荒”不僅會出現,而且會常態化。因為,中國的銀行,基本是不考慮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不然,不會出現前幾年的濫放信貸資金,也不會在信貸結構已經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仍然只看規模、不講結構。
所以,2014年的貨幣政策如何制定,穩健的貨幣政策能否實現,關鍵要看銀行信貸理念如何轉變。不然,“錢荒”會一直伴隨著中國,且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攔路虎之一。
總之,2014年的中國經濟值得期待,但面臨的挑戰也不能不正面面對,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