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2014“三農”三問:誰來種地 怎麼種好地

2013-12-22 09:3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照片為江西省靖安縣仁首鎮石下村農民在收割晚稻。

  徐仲庭攝

  製圖:李姿閱

  96萬畝耕地,土地流轉面積佔耕地的1/6,其中:

  農戶之間流轉佔45.2%

  轉入合作社的佔36%

  轉入家庭農場的佔7.2%

  轉入種植大戶的佔3.6%

  轉入龍頭企業的佔4.6%

  産糧大縣誰在種糧

  ——山東省臨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查

  現狀:

  全縣土地流轉面積佔到1/6,農戶間流轉和轉入合作社的超八成

  魯西北臨邑縣,面積不大,耕地不少;種糧的不多,産糧卻不少;縣裏不很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過萬元。這裡的地靠誰種?農業比較效益低,這裡的農民是怎麼富的?

  驅車進入臨邑,全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96萬畝耕地,80萬畝糧田,連續7年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稱號。今年,臨邑全年糧食總産達92.92萬噸,全年糧食單産、總産均實現“十一連增”。

  平均看,每個人生産了2.16噸糧食,似乎不多。可細算賬,又耐人尋味。很多青壯年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兒童,這麼多的地,靠誰種?這麼多的糧,誰打的?

  臨邑縣農業農村經營管理局的一組統計數字,勾畫了該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興起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問題。

  截至目前,全縣已註冊家庭農場23家;發展種植大戶16家;已登記註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98家,已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

  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為16.6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1/6強。其中農戶之間流轉面積為7.5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45.2%;流轉入合作社面積為5.98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36%;流轉入家庭農場的面積為1.2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7.2%;流轉入種植大戶的面積為0.6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3.6%;流轉入農業龍頭企業的面積為0.76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4.6%;流轉入其他經營主體面積為0.56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3.4%。

  從規模上統計,全縣100畝以上成方成片流轉的有6.82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41%;流轉規模在300畝以上的有3.7萬畝,佔總流轉面積的22%。

  效益:

  帶動“耕種收管”一條龍,先進生産力“落地”,合作社每畝節本增收470元

  走進孟寺鎮夢實合作社趙家分社,墻上的合作社運作情況和運轉機制示意圖,讓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都能一目了然。合作社搞了一年多,入社群眾267戶、土地2906畝。理事長趙成廣很有成就感:“現在鄰村經常有村民來找我,要求入社。”

  趙家合作社通過統一供肥、統一耕種、統一收貨等服務,社員平均每畝地節省66元。“一锨攫不出個井。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幹。”趙成廣説,“我們計劃明年繼續購買機械,進一步壯大合作社實力。”

  臨邑縣委常委、副縣長孟祥勝介紹,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縣合作社百花齊放,目前全縣登記註冊的專業合作社累計達到798個、成員30424戶,其中種植類合作社424家,佔53%;養殖類合作社299家,佔38%;農機類、服務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佔9%。

  “培育發展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經營服務體系,不只是簡單地為了讓幾家幾戶地連成片,澆地省錢,從根本上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産的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提高科技應用水準和機械化水準,進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孟祥勝説。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多個向度上得到發展。“家庭農場就是種糧大戶的‘升級版’。”德平鎮種糧大戶魏德東今年春天多了一個新身份——富民家庭農場“農場主”。 “有了營業執照,成了法人代表,更方便實施訂單農業,拉長産業鏈,好處很多。”已連續5年榮獲“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的魏德東説。

  咋看出是“升級版”?從2008年承包大西關村80畝土地,到目前的3000多畝,擁有聯合收割機、免耕播種機等60多臺套,機動噴霧器160部,規模在“升級”。

  科技在“升級”。魏德東介紹:“我承包的土地,都是和科研單位合作的育種基地,每畝比普通品種增收200元;三行玉米套種花生,花生等於撿來的,每畝增收400多元;田間‘去埂平畦’,每10畝地可節省出1畝地。”

  管理也在“升級”。8名家庭成員從事管理,各有分工,同時交叉任職,便於相互提醒和監督。“規模越大,越需要做細做實做強。”魏德東説,“家庭成員每10天開一次例會,一點都不含糊。”

  德平鎮鎮長趙明剛介紹,全鎮133個村整建製成立了合作社。很多合作社實行糧食種植“六統一”,肥料每畝比原來節約10元,噴防每畝比原來節約5元,加上其他環節,每畝節約70元左右。合作社統一種植育種小麥和糯玉米,兩季下來每畝又增收近400元。比較效益高,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合作社。

  期盼:

  最盼貸款不再難,加強農業保險,農機補貼傾斜

  記者調查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健康成長,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承包了3000多畝地,興隆鎮種糧大戶范中興夠牛!可説起種糧的難處,范中興有一肚子話要説。

  首先是貸款難,資金問題難解決。大規模種地,前期資金投入很大。雖説是“有錢不買半年閒”,但大型農機具是必需的,僅此一項范中興投入就達160多萬元。靠著自己不薄的家底,他在銀行貸到了30多萬元。“一些實力差的,缺少抵押物,貸款都貸不到,談何發展?”

  趙成廣快人快語:“緊性的莊稼,慢性的買賣。農時不等人。不管是政策還是錢,都要搶在農時前。”不久前北京一家“農”字號大銀行來村裏調研,趙成廣開玩笑説:“你們的‘農業’兩個字,太名不副實了,農民貸款太難了!”

  種糧大戶們普遍反映,農業抗風險能力弱。今年夏天,臨邑連續降雨造成內澇,范中興的玉米地一部分絕産,雖説保險公司按照每畝300元給予賠付,他還是虧損不少。“目前農戶按照每畝2元的金額繳納農業保險,如果能多繳納點,遭災時能多賠付點,那就好了。”范中興説。

  魏德東也有過類似遭遇。前年玉米收穫進場,碰上連日陰雨天氣,看著落到地上的一層玉米粒霉變發芽,心疼地説:“一萬元沒了。”他建議適當提高種糧大戶繳納農業保險的保費,由目前的2元提高到6元,也可以參考國外農業保險按照效益補貼的做法,讓農戶遭災時能多減少點損失。

  如果當時有大型烘乾機,魏德東也可以免受這樣的損失。而買一台大型烘乾機要40多萬元。“還有噴藥、噴灌等大型植保設備,都需要,但價格太貴。希望政府能對大戶購置大型植保設備給予補貼和扶持。”魏德東説。

  魏德東同樣關心基礎設施建設,這關係著種地的投入成本。他説,“我有兩台噴灌機械,澆一畝地只需要1元錢;如果人工澆地,一畝地光工錢就要15元。如果地頭通不了電,地裏沒機井,噴灌機械就派不上用場。政府要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投入,讓盡可能多的土地做到旱能澆、澇能排。”

  建議:

  分類分級管理,建立退出機制,整合平臺專項扶持

  “誰來為合作社、大戶們服好務?”在新型主體蓬勃興起的時候,臨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為新型主體創造良好經營環境的同時,提出了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思路。

  孟祥勝説,縣裏經過調研發現,由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牽頭創辦的合作社,得到群眾認可大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農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更容易吸引群眾參與,快速形成規模效應。鋻於此,縣裏篩選了23個凝聚力、號召力較強的農村黨組織開始試點。

  臨邑在合作社上做文章,還與不盡如人意的合作社發展現狀有關。“合作社有近800家,社員平均只有36戶,規模小,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的不到70%。不少合作社管理不規範,以純粹盈利為目的,組織性不強、服務性差。”在孟祥勝看來,只要把握好“領導不主導、支援不把持、幫辦不包辦”的原則,黨組織引領創辦就能走好。

  著眼于基層合作組織更加健康地發展,臨邑縣農業農村經營管理局局長司德泉提出,對現存的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進行分類分級管理。“通過梳理、篩選,根據實際運作情況劃分等級,重點扶持那些服務功能全、發揮作用大、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對那些規模小、帶動農戶少、內部管理機構不健全的合作社,逐步規範引導;對於那些‘空殼合作社’和‘假合作社’予以淘汰。”

  為此,還要建立退出機制。“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註冊門檻非常低,合作社只要有5個農戶就可以註冊,且不需要驗資。”司德泉説,“這導致新型經營主體良莠不齊,再加上運作過程缺乏統一監管,不需要年檢,沒有明確的退出機制,致使部分合作社雖然‘名存實亡’,但仍登記在冊。”

  司德泉認為,大部分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提升,都面臨著擴大規模、加大科技投入的問題,但針對他們的扶持力度相對較弱,而且現行的扶持政策多數分口歸到了各個業務部門管理,缺乏統一的統籌協調。他建議:“應該搭建一個發展服務平臺,各部門凡是涉及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資金、項目扶持,都匯集到這個服務平臺上來,統籌安排。同時建議上級財政逐年加大對新型主體的專項扶持資金。”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