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資訊聯網動了誰的奶酪
專家預計:全國聯網“至少還要兩年”
根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最新“預言”,由於地方政府和公眾並不情願接受聯網,受到普遍關注的住房資訊聯網工作阻力不小,至少需要將近兩年的時間完成。
溫州人趙先生,最近正考慮去江西投資他的第三套房。之所以選擇江西,就是因為當地和北京的住房資訊尚未聯網,而之前他在北京購買的兩套房,也都沒以他的名義辦理貸款。所以,他並不擔心觸碰“限購”。
此類因為住房資訊聯不上網、聯而不通産生的“捷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樓市調控的一塊心病。
網費心機
大環境 “小心計”堵聯網路 拖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是在“2013博鰲房地産論壇”上回應嘉賓關於房産稅質疑時,提出了“兩年”説。
據其介紹,根據國務院和住建部提出的住房資訊聯網的進度要求,2012年6月30日前應實現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資訊系統與住建部聯網。目前40個城市的住房資訊聯網工作雖然已經完成,但技術上實現聯網後,其中的資訊聯網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完成。
“由此可見,住房資訊聯網的進度並不理想,聯網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小。”賈康直言,住房資訊聯網的技術難度不大,但地方政府和公眾並不情願接受聯網,要從各個方面做工作,直到讓大家接受聯網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抗的過程。所以,中間這個過渡的過程需要將近兩年時間完成。
他提出,住房資訊聯網是對於不動産確權的第一步,是任何政府天經地義的基礎工作。每一塊不動産都有了清晰的資訊記錄後,財産的實名制登記、財産的法律保護、財産的流轉交易,到這種流轉交易制度全程中間的稅收制度,才能形成一個聯通的鏈條。“我們要先聯起來,然後可能會拖拖拉拉,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心計’,把這些問題破解掉以後,才能暢通無阻。”
住建部 目前仍保持“緘默” 怪
關於全國住房資訊聯網,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兩年説”,是迄今為止公眾得到的第一個明確的時間資訊。相反,作為主管部門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個人住房資訊聯網一事上,一直都很少發聲,甚至體現出異常“低調”的作風。
根據公開資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曾提出要求,到2011年年底,全國40個城市需要完成個人住房資訊的聯網工作,但卻始終沒有公佈城市名單。這些城市之所以被發現,是因為它們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出臺了落實房地産調控的實施細則。在這些細則裏,一些城市不僅把住房資訊聯網工作列為目標,還落實了經費,提出了問責。一直到2013年,副部長齊驥才宣佈已完成40個城市的資訊聯網工作,未來該系統或將擴大到500個主要地級市。
今年7月,媒體紛紛質疑,全國500個城市個人住房資訊聯網工作未能完成,住建部已經爽約。對此,官方也沒有給出任何回應。
“這個事情真是很奇怪,究竟聯網沒聯網,大家都在看著,卻一直看不到官方的表態。”房地産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作為房地産調控,以及未來開徵房産稅的基礎工作,住房資訊聯網事關重大,主管部門不願意站出來説話,恐怕還是來源於既得利益群體的壓力。
投資客 “5套房收多少稅” 慌
活躍于各一、二線城市的投資客,無疑是專家口中“既得利益群體”的一支重要組成。
市民劉女士就是一位有著7年炒房經驗的資深投資客。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將手頭積攢的60萬元存款,投資買了一套四環裏的小戶型。2008年,北京樓市出現第一輪快速上漲,她將這套小戶型賣出,每平方米就多掙了6000元,第一次嘗到房産投資的高回報率。也是從那時起,劉女士便一頭扎進“炒房客”的人群,低點入手,高點賣出。
2010年,北京執行“限購”政策後,她曾短暫停止了“炒房”,觀望了半年多。可到了2011年,看見調控見效,房價開始下行,她又忍不住重操舊業。“我被限購了,不是還有家人麼。”這一次,她以女兒的購房指標,在北五環買了一套兩居。隨後不久,又在城區投資了一個高端樓盤。“北京房價從來沒有跌過,而且未來也不會跌。”對於樓市的看好,是支撐劉女士不停炒房的原因。
買了賣,賣了再買,如今,加上自住的房子,她手裏已經有5套房。媒體不斷報道的住房資訊聯網和房産稅“擴圍”,就是她的隱憂。發出一個指令,某人在全國各地的房産記錄都會呈現,那便避無可避。
“雖然大夥都説北京今年不會實行房産稅,可照此下去,總有一天是要收的。我手裏的5套房,可得交一筆重稅。”她坦率地告訴記者,如果真讓她選擇,她肯定對住房資訊聯網投“反對票”。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就曾表示,要去統計高收入人群的財富有多少、資産有多少,是非常困難的,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高收入的人群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財産,也不願意成為未來徵稅的目標。
地方官 “抱成團”消極抵抗 怕
而反對態度比投資客更為堅決的,還有一部分地方官員,也就是賈康口中的“地方政府”。
一位三線城市的房地産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國的三、四線城市,純炒房客其實並不多,反而是部分地方官員,名下擁有多套房産,“一個局長有3套房並不罕見”。他們對於住房資訊聯網,表面上是持觀望態度,因為相信法不責眾,自己絕不是最擔心住房資訊公開的人,但心裏是不贊成的。“當這樣想的人不是一個、兩個時,對資訊聯網的消極抵抗甚至反對,也就抱成了團。”
“一些對推進個人住房資訊聯網有決定權的人可能並不想實現聯網,或者不想在當前這個階段實現聯網。”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房地産行業,一直是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部分地方官員擔心,住房資訊全國聯網後,會對地方GDP的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神木、鄂爾多斯等靠著房地産業發展起來的城市,當地不少身家千萬的富豪都是依靠著房地産發家致富。一旦住房資訊全國聯網後,可能造成當地房地産的泡沫化,甚至是地方經濟體系的半解體。而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全部房産“暴露”在陽光下,一些官員也有擔心。
聯網進度
個人住房資訊聯網工程發端于2010年,與房地産調控緊密相關。當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首次提出加快建設個人住房資訊系統。
2011年1月,伴隨房地産的高燒不退,國務院再次提出,加快個人住房資訊系統建設,逐步完善房地産統計基礎數據。
之後,住建部和各地相關部門,在落實房地産調控各項實施細則的同時,加緊了住房資訊聯網的工作。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當年的要求,到2011年年底,全國有40個城市需要完成個人住房資訊的聯網工作。
2013年3月,據媒體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在兩會上證實,4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資訊聯網已經完成,6月底將有500個城市實現個人住房資訊聯網。
織網難點
老公房數據難補齊
從推行的現實情況來看,房屋資訊錄入一直是聯網的難點所在。
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分析,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能建立起一套有關個人住房完整的數據庫,2011年啟動的住房資訊聯網,從一定程度上,是在彌補多年的欠賬。由於過去不太重視這項工作,各地的個人住房資訊基礎數據都很不完整,有些城市甚至很差。雖然完成這個數據庫的建立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難度,但需要足夠的時間和人力。對很多城市來説,這個工作可能數年都難以完成。
以北京為例,“國五條”細則落地後,購房人才發現,由於北京2006年之後才開始推進住房交易網簽,此前的房屋數據尚未電子化。尤其是一些老公房,由於建成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根本已無數據可考,所以按照差額的20%徵收個稅,也只能變通為按交易額的1%徵收個稅。
“我國的房地産市場很複雜,住房類型很多,産權狀況多樣,很多住房一直都沒有納入到系統內。”陳國強説,即使在北京,現有的個人住房資訊系統也沒能覆蓋所有的房源。這就意味著,可能僅有一墻之隔,但一邊的住房就存在於官方的數據庫中,而另一邊的住房則一直游離在官方的數據庫外。而北京的個人住房資訊數據工作,在全國屬於做得較好的。
胡景暉則提出,住房資訊聯網後數據庫的安全、查詢權的開放,這些都是需要現實解決的問題。“究竟誰能查別人的住房資訊?如何保護隱私?老百姓會有擔心。”
樓市猜想
房屋拋售還有多遠
幾日前,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建坤在媒體上表示,近一個月來,180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出現罕有的拋售,有些從未有過交易的豪華小區內,整幢別墅在密集拋售,且有加速拋售的趨勢。“近期集中拋售大戶型房産的業主,並非對北京市乃至對國家宏觀經濟失去信心,而是強烈擔心中央將在近期強制推行房地産新政,其中包含房産稅、個稅、遺産稅等有力措施。”
“大戶型的居住者大致分為富翁、為官者兩類人。前者怕調控新政,後者則在極力規避反腐。”此番言論一齣,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多家仲介機構即表示,並未出現大戶型拋售潮。
昨日,在豪宅集中的順義中央別墅區,經紀人史先生也向記者表示,不計成本的拋售,目前在別墅區並未出現,但確有個別著急賣房的業主,願意比市場價便宜100萬元到200萬元出售手中房産。“房産稅的事,他們也在觀望,可在‘狼’真的來之前,誰也不願意輕易拋售。也許有一天,房産稅真變成箭在弦上,普通人‘抄底’的機會就來了。”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