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人們排隊在鐵道部前留影。本報記者 楊姣攝
3月17日7時30分,當記者們還在人民大會堂門口排隊,等待報道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式的時候,另一個新聞場景悄悄在7公里外的復興路10號發生:在這裡,原本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的白色標牌被悄悄摘掉,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塊寫著“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新牌子。
與人們早先預想的“歷史性時刻”不同,換牌的過程非常簡單,沒有任何特別的儀式。不過,一名目擊者事後透露説,在換牌結束後的第一時間,原鐵道部部長盛光祖等中國鐵路總公司新領導班子成員,便與新牌子一起“合影留念”。
事實上,過去的一週,“合影”正是這裡最常發生的事情。3月10日上午,《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實行鐵路政企分開”、“不再保留鐵道部”等內容被披露之後,原鐵道部北門門口那塊白底黑字的木牌,就被網友調侃為“北京冉冉升起的新5A級景區”。幾乎每天都有超過2000人來到這裡,排隊與鐵道部的牌子合影留念。甚至,為了“確保現場秩序”,這個部委大院的門口還被隔離墩和警戒線專門劃出了兩片“合影區”。
每個前來合影的人都能講出自己和鐵路的小故事。90後的河南小夥子焦騰飛是個十足的“火車迷”,高考填志願的時候,為了多坐點火車,他專門報考了離家1700多公里、遠在吉林長春的一所高校。這一次,為了專程前來“告別鐵道部”,他和女朋友帶來了“特別有意義”的火車票,在鏡頭前擺起了造型。
同樣在排隊等待合影的青島人米霞,則專門穿上深藍色的制服,捧著4本獲獎證書,胸口還別著6枚閃閃發光的獎章。看到鐵道部被撤銷的新聞後,這位50歲的青島火車站貨運計劃員,淩晨4時就起床趕火車,專程來北京“送別”那個陪伴自己大半輩子的“鐵道部”。
米霞16歲就進入青島站工作,2009年她還曾經當選鐵道部的“部級勞模”。而現在,這位還有4個月就要退休的“老鐵路”,身份卻突然變成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員工”。她説:“這是鐵路系統的新起點,也是我自己的新起點。”
同樣在門口等待排隊合影的北京鐵路局退休職工老于記得,1953年,18歲的他進入鐵道部時,當時的部長還是華北軍區副司令員調任的軍人滕代遠。
根據中國鐵道博物館的資料記載,鐵道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最早的部門之一。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就在1949年1月10日成立了鐵道部,旨在統一管理全國各解放區鐵路。當時還處在戰爭時期,鐵路工作的任務也被總結為“解放軍打到那裏,鐵路修到哪,火車開到哪”。而鐵道部的奮鬥目標,則是“建設一個準確、迅速、安全、經濟、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人民鐵路”。隨後的時間,除了1970年至1975年間被併入大交通部,“鐵道部”一直與國民生活密不可分,也是最受輿論關注的部委之一。
已經從中國鐵道科學院退休的戴未央向記者回憶起自己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考察日本和法國的高鐵建設的過程。這項關於高鐵的經濟學研究,為中國隨後飛速發展的高鐵建設奠定了基礎。
如今已經退休多年的戴未央,也是排隊“告別鐵道部”眾人之中的一員。3月16日下午,她開玩笑地向同樣在排隊等待合影的老同學索要“鐵道部的制服”,以及“印著鐵道部標誌的鈕扣”。“這以後肯定老值錢了!”她笑著説。
當時的戴未央並不知道,就在她排隊合影的第二天,延續60餘年的“鐵道部”正式走入歷史。這個一舉一動都引發巨大關注的部委用最低調的方式完成了身份轉換:從摘下舊牌子到換上新牌子,整個過程持續不到兩分鐘。
當天早上8時,專程趕來的湖南大學學生劉琦發現,這個位於北京西側的部委大院,已經換上了嶄新的牌匾。學新聞專業的劉琦有點遺憾,他原本打算用相機“呈現一段歷史”。不過他很快又釋然了:“拍下那塊第一天挂上的新牌子,也挺有意義的。”
至於那快被換下的“鐵道部”舊牌子,有消息説,它將被送入中國鐵道博物館。
同樣被送入博物館的,還有政企合一的舊體制。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作為“舊體制最後的堡壘”,鐵道部被拆分為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而兩塊木牌的新舊更疊,正是鐵道部政企分開、走向市場的標誌。
前來“送別鐵道部”的北京鐵路局職工小于,還不知道“改革”會對自己有什麼影響。“現有用工制度會不會變?職工的工資待遇能否進一步提高?住房問題還能否解決?”他向記者連連追問。
更多的普通民眾,則更關心“車票”問題。3月17日,“送別鐵道部”之後,大學生劉琦匆忙趕往北京西站,準備坐火車回學校上課。結果,因為沒買到硬座票,1400公里的路程,他足足在火車上站了13個小時。 本報記者 來揚 實習生 盧義傑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