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統計數據  > 正文

機構預測明年投資增速將回落至20%以下

2013-12-06 13: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綜合各方預測,1至11月我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將同比增長20.1%,預計今年全年增速也在這一水準,略高於20%的整數關口。明年受産能過剩、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等因素影響,全年增速將自2003年以來首次回落至20%以下,大約保持在19%的水準附近。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判斷,前11月累計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有持穩的可能,並給出四點原因。

  首先,全國水泥價格繼續呈上升趨勢。雖然各地需求淡旺差異較大、價格超預期上漲部分受到限産的帶動,但整體需求向好,特別是華東、中南地區銷售持續改善。華北地區需求平淡,東北地區因暴雪需求弱于往年。

  其次,建材銷售形勢略有好轉。11月上旬中鋼協82家重點鋼鐵企業鋼材日均銷量較10月上旬上漲3.8%,其中長材銷售情況略好,上漲了4.1%。庫存方面,11月前兩周,線材、螺紋鋼社會庫存持續下降,但企業庫存略有上浮。

  第三,從貨運情況看,建材、水泥貨運量穩定增長。

  第四,去年同期基數不高有利於同比讀數走穩。由於2012年10月基建投資大增,2012年11月基建投資環比回落,為2004年有歷史數據以來最低水準。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 也 預 計1至1 1月 投 資 增 速 為20.1%。他説,11月房地産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的概率較大,房地産投資回落,一方面與基數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近期房地産調控政策的收緊影響房地産銷售,進一步影響地産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可能回落,主要是受去年鐵路投資基數高的影響。

  從今年全年看,投資同比增速也可能落在20 .1%上下,將超過20%的整數關口。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根據“十二五”規劃,我國在公路、鐵路、地鐵、水利等基建投資方面仍有一定增長潛力。另外,新型城鎮化和資訊化也會帶動相關投資。加上目前一些地方陸續將基建項目向民間投資開放,這些都會促進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不過目前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貨幣政策轉為中性偏緊,以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模式難以持續,基建投資擴張能力受到限制。但非銀行信貸融資和海外資金的流入可能部分緩解地方政府的融資壓力,預計2013年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約為20.1%左右。

  展望明年投資走勢,機構多認為很可能較今年有所回落。國家資訊中心預測:綜合判斷,2014年固定資産投資仍將保持平穩態勢,但增速略有下降,有望保持在19%左右。從主要投資領域看,製造業投資難以大幅回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高位回落,房地産投資有所減速。如果這一預測與實際情況相符,這將是2003年以來12年中我國投資增速首次回落至20%以下,而本世紀以 來 中 國 經 濟 的 快 速 增 長 正 是 從2003年開始的。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助理研究員胡祖銓表示,儘管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有助於激發投資活力和動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需求較大,可以有效拉動投資增長;服務業投資空間也較大,明年有望實現較快增長,但是也要看到2014年投資形勢面臨如下的不利因素。

  第一,市場力量難以支援短期內投資快速增長。作為市場行為的企業投資,其決策以利潤率為基本依據。未來一段時期,總需求疲弱、消化已有過剩産能等因素疊加將對企業盈利造成較大壓力。在外需低迷、國內企業總體創新能力較弱的條件下,缺乏新的投資熱點。

  第二,政策增量空間縮小決定短期內投資難以大幅擴張。從財政政策的增量空間看,地方政府性債務管控加碼、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加上財政支出的剛性需求,導致財政收支壓力逐步加大,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將比較有限。從貨幣政策的增量空間看,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總量均保持在較高水準,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的調控操作也明顯傳達出“要堅持住、發揮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意圖,不會在流動性上繼續粗放地“鋪攤子”。2014年貨幣政策將維持穩健、中性的基本取向,政策增量空間較小。

  第三,産能過剩、地方債務風險、房地産等三大難題將繼續困擾投資前景。“從中長期看,合意的投資增速已經下降,當前我國固定資産投資的平穩放緩正是對全球經濟再平衡以及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適應性調整。”胡祖銓説。(記者 方燁)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