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省內企業産品卻無法參加本省招標,進入招標目錄後也被頻頻壓價,而外資企業産品幾乎在全國逢標必中且議價空間很小……日前,在醫療器械品質萬里行活動中,十多家醫療器械生産企業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講述了國內現行醫療器械招標的“怪象”。
一些地區多年不招標
“我們是江蘇的生産企業,卻不能參加江蘇省的招標。”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的一家吻合器生産企業老總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據他介紹,江蘇省自2008年底進行了一輪醫療器械招標後,至今未再進行醫療器械招投標工作。“在這六年中,新進入企業不少,卻都被攔在了門外。”他表示,自己企業的産品在全國很多地區都有銷售,唯獨進不去“自己家門口”——江蘇。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全國各省份中,江蘇和北京醫療器械均多年未進行招標工作。“河南省一年一招標較人性化,而且也符合醫療器械技術的發展規律。”上述那位老總指出。
招標一味追求低價格
而進入了醫療器械招標目錄的企業日子也不好過。“作為老企業,我們面臨最頭痛的問題就是降價。”常州一家醫療器械企業老總告訴記者,由於其産品屬於多年前進入目錄的産品,招標部門每年都要求産品降價。“集中採購機構不談産品品質、品種,就提出了一點要求——今年一定要比去年低。競標看的不是品質,而是價格。”
目前比較“流行”的醫療器械招標模式是在一味鼓勵低價。據悉,集中採購部門首先會從參加競標的企業中選取一定比例企業入圍,接著進入報價環節。同類企業從品質、配送、售後服務等方面相互比拼價格。最後,中標企業才有進入地區和醫院的資格。
“本以為萬事大吉,可到了醫院後,還會進行三四次議價。如果這些環節不能打通,醫療器械依然不能銷售出去。”有業內人士稱,一些企業實在忍受不了,中標後就選擇退出市場。
“花費了幾年時間的搞研發,最後價格不能支援,誰還去創新?”一位骨科企業老總表示,一味追求低價格的背後,必然是降低成本和品質標準,會削弱企業自主創新、提高品質的動力。
對外資品牌另眼相看
外資品牌在參加招投標時卻擁有不同的“待遇”。
“有時候真的很窩火。我們的平板探測器在國內外獲得了這麼多專利,可一去參加競標就傻眼了——上面寫著只選‘外資品牌’。”江蘇康眾數字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劉建強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平板設備從品質、品質、售後服務等方面完全能與全球先進企業競爭。“但招標政策就將我們擋在了門外,更別提價格了。”
上文提到的吻合器企業老總也承認,在腔鏡吻合器方面,國産産品與外資品牌還有一定的差距,雖然普通吻合器的産品品質水準與進口産品已經基本一致,可外資品牌中標價格依然能達到國産産品的2—3倍。“強生、美外的産品在全國逢標必中,且在價格上沒有太多的議價空間。”
常州新能源醫療器械公司是國內較早生産吻合器的企業。該公司董事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強生很早就想收購他們,但他擔心收購後會被外資消滅掉,因此希望自己做好自己的産品。“我們希望能讓中國人用上價格便宜、品質上乘的吻合器。”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