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沒有購銷資金、買手隊伍,也沒有買斷經營,更談不上自有品牌。百貨企業不是致力於提高自身商品經營能力,而是通過收取租金、扣點及各種費用方式“寄生性生存”,這背離了商業的本義,也使百貨企業喪失了商品的經營能力。如此“自廢武功”,已讓中國百貨業陷入與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百貨業崩潰前面臨的相似境地。
“今年零售市場的回落折射出了零售業的一大癥結,即傳統零售企業經營模式的落後。尤其在網路購物爆髮式增長的反襯和衝擊下,傳統零售企業淪為‘二房東’的現象愈加嚴重。”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百貨業自營模式研討會上,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安惠民如是説。
目前經濟大環境不確定因素多、消費市場增速持續放緩,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業態的蠶食日漸顯著,百貨店品牌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中國百貨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對行業困境,參與中國百貨業自營模式研討會的國內零售領域專家、學者均認為,中國零售百貨業必須正視行業聯營模式的風險性和不可持續性,在業態模式和經營模式上積極探索、轉型創新,才能突出重圍。
黃金增長期已過
“1月~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7%,回落2.7個百分點,這是2005年以來的同期最低名義增速。具體到零售企業,今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增速同比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服裝類放緩2.9%、糧油食品飲料煙酒等食品類放緩6.3%、化粧品類放緩3.2%、日用品類放緩1.5%,成為‘重災區’。”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主任王耀用一組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目前零售業呈現的低迷態勢。
王耀在北京、天津、杭州等一二線城市部分高檔商場中進行抽樣統計,在2006年~2013年4月的銷售數據中發現,持續6年多的30%~45%的年增長速度,在2012年呈現負增長態勢。不單如此,長春、上海、武漢、重慶等全國重點城市的商場零售額亦出現相似的增速下滑態勢。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也認為,長達10多年的零售業黃金高增長期目前已成“過去式”。“今年上半年,除了網路銷售實現8798億元,比去年同比增長79.8%,實體店的增速都跌幅尤為明顯,百貨業增長10.6%、專業店增長6.8%、超市增長8.1%。同時零售企業虧損的數目已明顯增多,北京、上海等零售百貨業尤其下滑嚴重。”
經營模式亟待轉型
實際上,零售消費市場的回落只是愈加將行業的發展弊端暴露出來,“頑癥”早已存在。“零售企業雖有商業的名號,但自身並‘不做買賣’,既沒有購銷資金、也沒有買手隊伍,沒有買斷經營,更談不上自有品牌。百貨和超市都不再致力於提高自身商品經營能力,而是通過收取租金、扣點及各種費用方式‘寄生性生存’,背離了商業的本義,喪失了商品的經營能力。”安惠民認為。
而這種“自廢武功”,讓中國百貨業已陷入和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百貨業崩潰前面臨的相似境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行銷系主任陳立平指出,日本百貨聯營制在90年代産生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並伴隨日元升值以及流通成本的提高,日本商品出現巨大的內外價格差。
現在,中國百貨店售賣的商品價格高企也成為相當普遍現象。“在日本三越百貨,最好的日本國産襯衫售價大概為8000日元,合人民幣500元。而在北京等國內一線大城市的百貨店,一件本土襯衫大概就要賣到2000元人民幣。”陳立平説。在他看來,中國百貨店商品的價格和價值已經完全背離。這是相當危險的信號,因為正是內外價格差的加劇加速了日本百貨業的崩潰。
陳立平認為,百貨店品牌同質化的現象日趨嚴重,80後、90後等新興消費群體熱衷網路購物,對百貨店日漸疏遠,這些變化讓百貨聯營制的弊端更加顯現。“與世界零售業的盈利趨勢相左,中國百貨業大行其道的聯營制卻仍以銷售額至上為圭臬,我認為,中國百貨業聯營扣點的傳統經營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陳立平斷言道。李子晨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