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李曉喻)“一切皆有可能。”談及近來參與拍賣活動的感受,三十多歲的年輕白領陳哲對記者笑著説。
喜歡文藝的陳哲對拍賣本來一無所知,不過朋友花2500元(人民幣,下同)競拍到的一幅山水畫引起了她的興趣。朋友告訴她,雖然這幅畫的作者現在還不出名,但萬一將來聲名鵲起,畫的價值必定水漲船高。
“現在投入幾千元,今後有可能收益幾萬元!”朋友的話讓陳哲怦然心動。考慮到錢包日益“豐滿”卻“無處安放”,她和家人商量半天,終於決定試試看。
持這種想法的人不止陳哲一個。隨著余財漸增,理財意識初醒,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嘗試多種投資渠道。當股票“跌無止境”,活期存款利率在通脹前黯然失色,網際網路金融産品又不那麼讓人放心時,在拍賣會上挖掘一些有升值潛力的藏品,便逐漸成為新的理財選項。
不過,也有人並非為投資而來。對他們而言,參加拍賣是為了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拍賣會上有的東西價格可能很實惠,品質也有保障。”從事文化工作的柳瑩告訴記者。最近她競拍到一件有品質鑒定證書的紅珊瑚飾品,據説成交價比商場售價低了約一千元。
這一觀點與試水拍賣活動不足五年的沈先生不謀而合。幾天前,他專程從天津趕到北京參加一場無底價拍賣會,“升值的事沒敢期待太高,就是為了買些自己喜歡的畫。”
拍賣之所以不再只是“富人的遊戲”,而是日益走向平民,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拍品的不斷拓展。
記者瀏覽保利、嘉德等一些拍賣公司的拍品名錄發現,除書畫古玩、玉翠珠寶、郵票錢幣等傳統拍品外,葡萄酒、普洱茶、紀念章、連環畫,甚至公文包和拉桿箱,均在可拍之列。
上海東方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對中新社記者介紹説,此類中低檔次的拍品由於價格相對不高、容易分辨真假,受到平民大眾的歡迎。“一場民品拍賣會常常有上百人來參加。”
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看來,隨著拍品的多元化和拍賣業務的延伸,今後拍賣和普通民眾的關係會更加密切。
除了拍品漸趨親民,網路渠道的加入也使拍賣逐漸淡去了神秘色彩,和民眾越走越近。
攝影愛好者王舒告訴記者,他最近剛剛花1500元在網上競拍到一架老式相機。“拍品照片、起拍價、加價幅度網頁上都有,也能看到出價記錄,及時關注出價就行了。”
與傳統拍賣會相比,網路拍賣無需辦理號牌、現場舉牌,通常只要實名登記,交納一些保證金即可參加競拍,有些拍品甚至還能以“一口價”的形式直接買下。
中國拍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季濤指出,在這種模式下,人們不需要奔波在多個拍賣現場,足不出戶、工作間隙就能順利完成看展和競買,有利於節省時間和精力。
由於看好網路拍賣的優勢和潛力,近來傳統拍賣公司逐漸開始重視這種新的拍賣模式。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九個月,拍賣企業利用該協會網路拍賣平臺舉辦的線上拍賣會接近1800場,平均一天超過6場,成交額達70億元,是2012年全年的6倍多。
此外,淘寶、蘇寧易購、國美等一些網際網路電商也相繼在藝術品市場發力。
業內人士透露,這種網路拍賣的客戶群體通常是從未介入過藝術品拍賣的新手,其中白領階層居多。
不過,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對中新社記者提醒説,非拍賣企業的門戶網站搞拍賣,本質就是網上購物。鋻於當前中國還沒有規範網路拍賣的法律和標準,這種模式存在一些法律風險。
據商務部消息,官方已經在起草相關文件,規範網路拍賣。(完)
[責任編輯: 楊麗]